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欧亚红尾鸲

鶲科紅尾鴝屬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欧亚红尾鸲
Remove ads

欧亚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phoenicurus,英语:Common redstart,台湾作红尾鸲),或称普通红尾鸲,是雀形目欧亚红尾鸲属的小型鸟类。[3]这个物种是一种在欧、亚繁殖,在非洲过冬的杂食性侯鸟,有两个亚种。其雄鸟具黑色的面部、白线的眉线及橙红褐色的胸腹,而雌鸟全身为灰褐色,但两性皆有红色的尾部,并因此得名。

事实速览 欧亚红尾鸲, 保护状况 ...

欧亚红尾鸲偏好于植被较为稀疏的环境中生存,并接受人类改造过后的环境。其繁殖季位于4月至7月之间,雌鸟每次产5至7枚卵,12—14天后雏鸟孵化,12—15天后可离巢,常再由亲鸟照顾10—14天并再迁徙。这个物种虽有遭遇捕猎及污染的问题而数量曾有减少,但大致而言其总数量仍在增加,因此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该物种为无危物种,国际间无特别保育措施但仍受到数个条约所保护。

Remove ads

命名与分类

该物种为卡尔·林奈于《自然系统第十版内描述的鸟类之一,其引用了德国自然学家约翰·莱昂哈德·弗里施英语Johann Leonhard Frisch于1720年出版的《德国鸟类简介》(Vorstellung der Vögel in Teutschland)中的描述,以文内的Phoenicurus做为其种加词。[4][5]该名称在拉丁语中就是指这种鸟类,源自于古希腊语中,有“红色”之意的φοινιξ罗马化phoinix)或φοινικος(罗马化:phoinikos)及“尾巴”之意的-ουρος(罗马化:-ouros)的两词所组成。[6]:389[7]

欧亚红尾鸲属

红背红尾鸲 P. erythronotus

蓝额红尾鸲 P. frontalis

蓝头红尾鸲 P. caeruleocephala

白喉红尾鸲 P. schisticeps

白顶溪鸲 P. leucocephalus

红尾水鸲 P. fuliginosus

吕宋水鸲 P. bicolor

北红尾鸲 P. auroreus

红腹红尾鸲 P. erythrogastrus

黑喉红尾鸲 P. hodgsoni

赭红尾鸲 P. ochruros

北非红尾鸲 P. moussieri

欧亚红尾鸲 P. phoenicurus

Phoenicurus
基于2015年研究的除贺兰山红尾鸲外的欧亚红尾鸲属支序图[8]

这个物种原本连同其他近亲归于鸫科下,但在较为近期的生物分类学的亲缘研究显示,欧亚红尾鸲应为鹟科下的成员。[9][8][10]其祖先约在750万年前脱离了其他属的祖先演化,并在600万年前开始在喜马拉雅地理隔离开始辐射演化,而欧亚红尾鸲及其近亲北非红尾鸲英语Moussier's redstart则在约350—300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开始出现。[11][8]现今在属内,这个物种仍有与一些物种(如赭红尾鸲北红尾鸲)杂交的纪录存在。[12]:771[13]

这个物种目前有两个亚种,一个是分布于欧洲、非洲西北部,向东至东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中国大陆新疆与蒙古北部的指名亚种P. p. phoenicurus[3]另一个是由俄罗斯学者卡尔·路德维希·哈布利茨英语Carl Ludwig Hablitz于1783年命名的小亚细亚亚种P. p. samamisicus,又称“埃伦伯格欧亚红尾鸲”(Ehrenberg's Redstart[注 1][15][16][17]该亚种分布于希腊、保加利亚南部、土耳其、克里米亚、高加索地区,东至伊朗、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与塔吉克斯坦西部;其亚种名samamisicus指的是伊朗厄尔布尔士山脉的索马穆斯山(波斯语کوه سماموس罗马化Kūh-e Somāmūs、英语:Samamish Alps)。[3][6]:346但两个亚种在东南欧洲、巴尔干半岛及黑海北岸地区一带具有过渡性的种群。[3]以前尚有另一分布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亚种P. p. algeriensis被视为有效的分类单元,但现已被视为指名亚种的异名。[17]

其英文名称的“-start”来自于古英语,为“尾巴”之意,全名指称这个物种会抖动其红色尾羽的习性。[18]此名称除了同属的其他物种之外,现也用于一些亲缘上较不相关的鸟类上,例如同科歌鸲属白腹短翅鸲White-bellied redstart)及不同科、分布于新世界橙尾鸲莺英语American RedstartAmerican redstart)。[3]

Remove ads

形态特征

欧亚红尾鸲的体长14厘米,体重平均约11—23克。[12]:771鸟喙宽平均约3.1毫米、深平均约3.3毫米、嘴峰长平均约13.9毫米,翼长平均约8.06厘米,翼展20.5—24厘米;跗跖平均长约22.2毫米,尾长平均约5.8厘米。[19][10]体型约与欧亚鸲(知更鸟)相当但身形较为修长,与麻雀相比时则是稍微瘦小,是一种小型且动作优雅的鹟鸟。[10][17]

Thumb
小亚细亚亚种(P. p. samamisicus)与指名亚种的主要区别点在于雄鸟的翅膀上有一对明显的白斑

指名亚种的雄鸟头顶、背部与翅膀为蓝灰色,脸部与喉咙黑色,前额至眉部有一道白色带状斑纹,胸部橙红褐色,腹部黄褐色,尾上覆羽与外侧尾羽为橙红色,中央尾羽则为黑色;鸟喙与脚黑色。[12]:771雌鸟整体上半身为棕色,具白色眼圈,下半身为带橘色调的淡黄褐色;尾羽则同雄鸟。[12]:771P. p. samamisicus亚种与指名亚种的差异在于前者背部色调较深,翅膀上具有一对白斑,而该白斑实际上为次级与三级飞羽的白色羽缘,但这个特征仅在该个体至少第三年后才可明确辨认,在第二年时两个亚种均不带白斑。[12]:771[16]

Thumb
Thumb
左为欧亚红尾鸲,右为赭红尾鸲,两者可从胸部的黑斑大小大致区分

这个物种的指名亚种容易与同域英语Sympatry分布的赭红尾鸲的东方亚种混淆,因为后者的胸腹处颜色也与前者相似,但有一明显差异在于赭红尾鸲的胸部普遍具有大面积的黑斑,这是欧亚红尾鸲所不会有的颜色分布,且赭红尾鸲头部白纹也相对较不明显,腹部颜色也较浓烈。雌鸟虽然与其他物种较难区分,但仍有翅膀上无淡色斑纹,尾羽末端亦无黑色横带辨别。但翅膀的白斑并非决定性的依据,因为该特征也会出现在两者的杂交种上。[20]

Remove ads

迁徙与栖地

Thumb
一只于马耳他被环志的欧亚红尾鸲,当地亦为该物种迁徙时会途经的地点之一

欧亚红尾鸲是一种侯鸟,其种群每年会于8—9月的夜间迁徙至中部非洲越冬,并于隔年4、5月初返回北方的繁殖地。[20]在中国大陆的个体,约自4月中下旬迁徙而来,10、11月时迁离。[17]

两个亚种的过冬路线有所不同:其中指名亚种会分成两大群南下,西欧、中欧与北欧的种群(最东至东经15度)会于8—10月时抵达伊比利亚半岛及西地中海地区,多直接越过地中海及北非,进入西北非洲;而东欧与亚洲的种群则经东地中海地区,在以色列及约旦是常见的秋季侯鸟。[12]:771[10]其中部分个体会留在撒哈拉以北过冬,剩余的个体则会越过撒哈拉沙漠萨赫勒以南的稀树草原过冬。[12]:771北返时则循着相似的路径返回,但选择自东侧返回的个体通常更多,但不同的是会在北非停留,并多略过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12]:771[10]而小亚细亚亚种则主要在阿拉伯与东北非洲越冬,迁徙时程与指名亚种相似。[12]:771

这个物种繁殖地多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涵盖寒带温带草原地中海气候带,如阔叶林、混交林、林缘、丘陵地等开阔而植被遮蔽较不密集的林地景观,也接受在人类的活动区域附近,多与7月等温线的摄氏10—24度的区域重叠;而过冬时也偏好于干燥与半干燥地区过冬。[10]

习性

食性

这个物种以昆虫、水果与浆果等为食,至于以昆虫或以植食为主不同文献则说法不一。[21][17]整体而言欧亚红尾鸲是个食性广泛的鸟类:以昆虫的方面而言,至少13科的甲虫、至少10科的双翅目膜翅目、至少10科的鳞翅目、至少4科的直翅目昆虫已经确认会被其取食;而被记录过的植物则包含刺柏属红豆杉属花楸属悬钩子属接骨木属鼠李属山茱萸属等不下数十属的植物。[12]:771进食或移动过程中常颤动尾羽。[12]:771}

繁殖

Thumb
欧亚红尾鸲的巢,摄于德国萨尔兰的一个巢箱

欧亚红尾鸲的繁殖季约在4月底起至7月之间,南欧地区可一年繁殖两窝。[22][12]:771这个物种主要采一夫一妻制,但偶有一雄两雌。[22]巢由雄鸟选择巢位,如树洞、残干或墙缝中,也可接受人工巢箱,平均离地面的高度为1.6米。[22][10]而雌鸟则花费约五天的时间,以杂草、树根与苔藓等,内衬毛发与羽毛等材料筑成,成杯状。[22][10]

Thumb
刚离巢的三只个体

其卵每巢5—7颗,为淡蓝色而通常无斑点,偶有暗红褐色斑点。[22]卵的尺寸为高18.7、宽13.8 毫米;估计约重1.9克。[10]孵化工作主要由雌鸟进行,约12—14天后雏鸟孵化而出。[22]后由双亲共同育雏,但雌鸟承担较多工作,雏鸟在孵化后的12—15天时可离巢,但仍会由亲鸟再照顾10—14天。[22]独立后的幼鸟初次繁殖年龄多为一岁,但也有至三岁甚至四岁才首次繁殖的个体。[10]

Remove ads

鸣声

欧亚红尾鸲的鸣唱声,于英国萨里郡录制

欧亚红尾鸲鸣唱声被形容是悦耳的,而略带忧郁的声调。[23]这个鸣唱声可分成各约2秒的两段,之间相隔数秒的停顿:第一部分为纯净音调的“ji-gju-gju-gju…”;而第二段则混合各种吱吱声与嗡鸣声,常会模仿其他鸟种;最后以一个上扬音节结尾。[12]:771[22]这种鸣唱多由雄鸟在枝叶间或枝条顶端上发出,且最常在配偶孵卵时出现。[12]:771

而一般的叫声包含联络或警戒时的哀伤“hweet”声、流畅的“twick”或“hwee-tick-tick”,类似于柳莺属鸟类的声音,以及一种尖锐的警戒声“tchak”。[12]:771[22]

存活率与威胁

幼鸟的年死亡率为79%,成年鸟年死亡率为62%。[12]:771其主要的死因包括家畜等捕食者和人类的蓄意猎杀等相关活动,且该物种亦为大杜鹃巢寄生的对象(在芬兰的调查有20%的巢穴遭其寄生),蚁䴕紫翅椋鸟等鸟类也会占用其巢穴导致繁殖失败。[12]:77[21]其他被指出的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包括因污染导致的栖地退化。[21]其数量曾在中欧大幅下降,但原因未明,据称是因为萨赫勒地区的降雨变化、现代林业作业及异种竞争,但已被指出证据并不充分。[21]

数量与保育状态

欧亚红尾鸲在欧洲的数量预估约有1050万—1960万左右的成鸟,占据了全球约60%的总数量,且其数量仍被认为在增加中。[21]鉴于其极广的分布范围及仍在增加的数量,《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无危物种[21]该物种同时亦为《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附录二及《伯恩欧洲野生物种保育和栖地公约英语Berne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s》附录二内所保护的物种。[24][25]不过国际间尚无对这个物种的特别保育措施。[21]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