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武城书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武城书院(朝鲜语:무성서원/武城書院 Museong Seowon)位于韩国全北特别自治道井邑市,为一座朝鲜王朝时期(1392-1897年)建立的书院。武城书院创建于光海君七年(1615年),1968年12月,武城书院被列为韩国指定史迹第166号;2019年,武城书院与其他八座书院以“韩国新儒学书院”名称登录,成为韩国第14个世界遗产[1]。
Remove ads
简介
武城书院的源起于新罗真圣女王时期,崔致远担任泰山郡守时,政绩卓著受居民爱戴,为其建立生祠,此祠堂于高丽王朝时代后期毁坏。朝鲜成宗十四年(1483年),为纪念崔致远的学识与对儒学的贡献,于今日全北特别自治道井邑市七宝面重新设立祠堂“泰山祠”,以缅怀崔致远[2]。
崔致远于新罗文圣王十八年(857年)出生于新罗京城庆州,景文王七年(868年)赴唐朝留学,至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返回新罗。崔致远在唐十六年间,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及第,后任溧水(今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县尉、承务郞侍御史等,著有文学作品一万余篇。黄巢之乱期间,崔致远担任淮南节度使高骈之从事官,写下著名的〈檄黄巢书〉。崔致远返国后,在新罗王朝历任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泰山郡守等。崔致远于高丽显宗十一年(1020年)封谥为文昌侯,被列为东国十八贤之一,得以入祀孔庙[3]。
光海君七年(1615年)时,在泰山祠的基础上设立书院,创建时的名称为泰山书院(태산서원)。朝鲜肃宗二十二年(1696年)获君王赠与“武城书院”匾额,成为“赐额书院”[注 1],名称从泰山书院改为武城书院。朝鲜高宗八年(1871年),兴宣大院君下达书院撤废令时,朝鲜全境仅保留47座书院,武城书院为其中之一[2]。
在朝鲜王朝(时称大韩帝国)和大日本帝国签订乙巳条约的次年(1906年),崔益铉和林炳瓒以武城书院为根据地,组建湖南义兵以对抗日本的侵略[5]。
Remove ads
武城书院现存建筑物有祠堂、弦歌楼、东·西斋、碑阁、明伦堂等,明伦堂于朝鲜纯祖二十五年(1825年)因火灾损坏,纯祖二十八年(1828年)重建,祠堂于朝鲜宪宗十年(1844年)重修[2]。武城书院的祠堂除了最初奉祀的崔致远,陆续增加奉祀其他儒学家,包括丁克仁(정극인,1401-1481)、宋世琳(송세림,1479-?)、申潜(신잠,1491-1554)、金若默(김약묵,1500-1558)、金灌(김관,1575-1635),以及郑彦忠(정언충,1706-1772)等六人。武城书院内保存着朝鲜成宗十七年(1486年)以后的奉审案、讲案、寻院录、院规等书院资料,于1968年12月列为韩国指定史迹第166号,受到国家保护[6]。
世界遗产登录
2019年6月至7月,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韩国新儒学书院”项目经大会通过登录为世界遗产,武城书院于名单之中,编号为1498-008号[7]。韩国的书院多为16至17世纪设立,负责讲授性理学的教育设施。由于书院将韩国性理学相关文化与传统妥善保存至今,符合世界遗产“具杰出普世价值”的条件,因而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1]。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遗产登录基准中的以下基准而予以登录:
- (iii)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8]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