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鲽
双眼位于身体同一侧的辐鳍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鲽是鲹形目鲽亚目(学名:Pleuronectoidei)或鲹形系鲽形目(学名:Pleuronectiformes)鱼类的通称,为辐鳍鱼纲鱼类,包含一支肉食性底栖鱼类,统称为比目鱼[注 1],现存600余种,典型特征是身体扁平宽阔,且双眼位于身体同一侧。
比目鱼是可食用的经济鱼类,多为海产,栖息于热带到寒带中等深度的大陆架海域,少数生活在淡水中。长有双眼的一侧身体为背面,颜色较深;另一侧为腹面,颜色较浅。沿背腹缘分别具长形的背鳍和臀鳍。休息时平卧在海底,部分身体经常埋入泥沙中,有些比目鱼的背面颜色会变得接近于环境色,以与环境融为一体,避免被捕食者发现。
Remove ads
名称
鳎亚目的比目鱼,在现代汉语中俗称鳎沙鱼(又讹作“挞沙鱼”)。因双目塌陷,中国北方官话俗称鳎目(拼音:北京方言白读 tǎ má→tǎ ma,文读 tǎ mò→tǎ mo,又讹作“塔玛”)。粤语俗称大地鱼或龙脷;“脷”为舌头之意,因鱼身扁平,貌似舌头,故有此俗称。
此外双眼位于身体左侧的比目鱼又称左口鱼,其中鲽亚目的左口鱼通称鲆鱼,而鲽亚目中双眼位于身体右侧的则称为鲽鱼。
分类
在广义的鲹形目之中,马鲅科是鲽亚目的姐妹群,位置如下[4][5][2]:
鲹形目 |
| ||||||||||||||||||||||||||||||||||||
Carangiformes |
鲽形目或广义鲽亚目,600余种,可分两个[6]亚目,旧分类分三个亚目(即下面的鳎总科从鲽亚目分出来成为鳎亚目)[7][8][9][10]会使鲽亚目变成并系群:
目前,鲽形目或广义鲽亚目包括以下16科[4][5][2],除去鳒科就是狭义的鲽亚目[11],鳒科在广义鲽亚目之下则不置鳒亚目或改为鳒总科(Psettodoidea):
- 鳒亚目 Psettodoidei
- 鳒科 Psettodidae
- 鲽亚目 Psettodoidei
- 棘鲆总科 Citharoidea
- 棘鲆科 Citharidae
- 鲽总科 Psettodoidea
- 鳎总科 Soleoidea
鲽亚目 |
| ||||||||||||||||||||||||||||||||||||||||||||||||||||||||||||||||||||||||||||||||||||||||||
Pleuronectoidei |
Remove ads
文化
![]() |
相传在东亚古代,比目鱼被误传为仅有一只眼睛,活动时必须双鱼并游且形影不离,因而成为了爱情的象征,常用来比喻出双入对的恋人或夫妻(也可比喻交往密切的朋友)。初唐诗人卢照邻的诗作《长安古意》中,便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千古名句。古代中国古人还常将比目鱼和比翼鸟[注 3]并称为“鲽鹣(jiān)”或“鹣鲽”,衍生出“鹣鲽情深”“鲽鲽鹣鹣”“鹣交鲽合”等熟语,都成为恩爱情侣的代名词。
民间传说中所说的“皇帝鱼”,指的也是比目鱼,鱼眼长在同一边,鱼身一边厚一边薄。传说朱元璋吃一半后,放入水中还能游走,故台语又称“半旁鱼”(pòaⁿ-pêng-hî; 切成一半的意思),即“半边鱼”。
“皇帝鱼”的传说还有很多版本,但传说很难考究,比较有趣的一个传说是,话说当时朱元璋在皇觉寺出家当和尚时,有一天想吃鱼肉的欲望突然莫名出现,便趁师父不在时外出,在河边偷偷抓了一只淡水比目鱼火烤来吃,但是正当他在赞叹此鱼味道美味、无比可口时,突然被师兄弟发现并禀告主持和尚,为了避免被住持和尚责骂、挨罚,真命天子朱元璋开了金口,把吃了一半的鱼即时丢入河中,并指着那剩下半边的鱼说:“住持师父。你看!这鱼不是活得好好的吗? ”想不到那剩下半边的鱼,竟然缓缓的游动起来,贴地而游。从此,这美味无比的鱼,就被称作“皇帝鱼”。
Remove ads
图册
![]() |
![]() |
![]() |
![]() |
![]() |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