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毛里求斯隼

隼科隼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毛里裘斯隼
Remove ads

毛里求斯隼学名Falco punctatus,香港作毛里裘斯隼,台湾作模里西斯隼)是隼形目隼科隼属下的一种鸟类。[3]该物种分布在西南部的森林、山崖及峡谷,是毛里求斯特有,亦为唯一一种留鸟猛禽,同时也是毛里求斯的国鸟[4][5][6]

事实速览 毛里求斯隼, 保护状况 ...

毛里求斯隼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猛禽,背部淡灰褐色、腹部白色,并带有形状粗细不一的深褐色条纹或斑点为其特征;翅膀短圆、喙蓝黑、爪黑。该物种主要以毛里求斯岛上的壁虎、昆虫、小型鸟类为食,每年自8月至11月开始繁殖,每窝产卵2—5枚,孵化期约28—35天,28—35日龄时幼鸟离巢。

因其分布地有限,加上曾受到杀虫剂等有机氯化物等影响,曾使该物种减少到一度仅已知4只个体;但后来经过成功的复育使其数量上升,得已成为复育物种的一个经典案例。不过自2000年代后,其数量又开始下滑,因此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毛里求斯隼目前仍被列为濒危物种[1]

Remove ads

分类与命名

大黄眼隼 F. alopex

黄眼隼 F. rupicoloides

毛里求斯隼 F. punctatus

塞舌尔隼 F. araea

马岛隼 F. newtoni

岩隼 F. rupicolus

斑隼 F. moluccensis

红隼 F. tinnunculus

澳大利亚隼 F. cenchroides

黄爪隼 F. naumanni

2015年所建立的部分支序图[7]

毛里求斯隼为康拉德·雅各·特明克所描述的物种,其种加词punctatus现代拉丁语中“有斑点”的意思。[8]:258[9]在分类学上,这个物种被认为与塞舌尔隼马岛隼关系最为接近。[10]:260这个物种没有亚种变化,为单型种。[3]

Remove ads

特征

Thumb
毛里求斯隼展翅图

毛里求斯隼长26—30.5厘米,体重约250克。[11]饲养环境下,其寿命约15年。[11]翼展45厘米,双翼较圆。[11]成鸟鸟喙蓝黑灰色;蜡膜淡黄色,眼周为灰黄色或淡黄色;眼睛褐色;腿部、跗跖为淡黄灰色或黄绿色,爪黑色。[6]其背部主要为淡灰褐色,带有细窄黑褐色纵纹或宽横斑;尾部则有七至八条黑色横带。[6]眼、颊与耳羽为灰褐色,并有深褐色纵纹;喉部为淡灰褐色;其余部分多为奶白色,布满黑色心形或箭头状斑点:其中胸部斑点较圆且小,腹部则较椭圆。[6]展开翅膀时,飞羽为黑褐色带肉桂褐色横斑。[6]雄鸟较雌鸟而言体型稍小,但雄鸟身上的斑点较多。[11][6]换羽期常于12月或1月起,延续至隔年6月初才完成。[6]

与其他可能过境毛里求斯岛的隼类相比,毛里求斯隼体型明显较小,而短圆的翅膀也是其辨识特征。[6]

栖地与分布

毛里求斯隼是西南印度洋上,毛里求斯岛的特有种[10]:260[12]该物种与其他隼类亲戚不同,它们难以适应人类干扰的环境,而仅生存于有悬崖峭壁的原始林中。[13]后因栖地遭破坏等原因,其分布范围一度局限于西南部一小块残存林地(今黑河谷国家公园)内,但随近期复育后,目前自海平面至最高峰黑河峰英语Piton de la Petite Rivière Noire的整座岛屿内的各种环境(含次生林稀树草原灌木丛或其他邻近离岛等)均有分布。[10]:260[13]

习性

毛里求斯隼为当地留鸟。[13]这个物种主要以日行守宫属的壁虎为食;亦食用其他蜥蜴、蜻蜓蟑螂、老鼠、鼩鼱及小型鸟类[10]:260[11]这个物种的翅膀构造有助于树冠层下飞行,通常其捕食模式为自栖木上出发,快速突袭树干、树枝、叶片或地面上的猎物,整体攻击成功率为38%。[10]:260

其繁殖期为每年8月至11月,筑巢于悬崖峭壁的洞穴上或大树树洞内简单铺上各种碎屑,但有时也完全不使用巢材而是直接下蛋,亦可能会使用旧巢多年。[13][6]但近代也接受在人工饲养环境与人工巢箱中繁殖,此状况下并不额外使用任何巢材。[10]:260[13]每窝通常产卵2—5枚(多为3枚),若对巢穴人工取卵,则圈养纪录最多可产13枚;卵呈白色或灰白色的宽椭圆形,可能带有深浅红褐色斑点与不规则斑纹。[13][6]孵化期约28—35天,主要由雌鸟孵卵,雄鸟负责供应食物,但雄鸟偶会行短时间孵卵;孵化后的雏鸟在35—42天龄时离巢。[13][6]但与其他隼不同的是,幼鸟离巢后仍会待在巢区附近,直到下一个繁殖季来临。[13]

Remove ads

威胁与保育状况

毛里求斯隼的保育历史为物种复育方面的一个经典案例,该物种在毛里求斯岛于1758年被殖民前可能曾遍布整座岛屿。[10]:247但后来因栖息地及杀虫剂DDT狄氏剂与其他有机氯化物等影响,其数量连年减少,并在1973年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列入濒危物种,而1974年时更是仅知有四只个体生活于野外,且当年亦有一强热带气旋英语1974–75 South-West Indian Ocean cyclone season#Intense Tropical Cyclone Gervaise入侵毛里求斯岛破坏环境,加剧其生存危机。[11][4]而其近亲留岛隼英语Réunion kestrel也同样因相似的遭到迫害而灭绝,于1672年后失去其相关纪录。[14][15]

1978年起,威尔士的一位学者卡尔·G·琼斯英语Carl G. Jones主导了该物种的圈养繁殖计划,将圈养繁殖后的毛里求斯隼再释放回野外,使得其数量开始回升,并得以在1990年代初回升至超过200只的数量,并在该年代末期时回升至350—500只的规模。[11][4][12]并得已在1994年时,被降级至易危物种,得以终止其相关复育计划。[1]

但自2000年代末起,其数量又开始下滑,2021年的研究显示总种群数量少于250只,其数量再度下降的原因被认为与外来物种的竞争(如旅人蕉等植物遮蔽捕捉猎物时的视野、黑鼠等动物与之竞争巢穴、捕食其卵、幼鸟甚至成鸟)、气候变迁及曾经的种群瓶颈所导致的高患病率有关。[12][16]因此自2014年起,该物种再度被归类为濒危物种。[1]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