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宁渡乐助碑
台灣碑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历史
清朝中叶,随着隆恩圳辟建,头份、竹南因水利之便而农业发达[1]。客家人见现今头份市上兴、下兴里的中港溪东岸河床平坦肥沃,便来此拓垦,以客家语“大河后方”取名为“河背庄”[2]。河背庄农民在收割后,就以人力扛谷包渡河至头分庄贩卖[3]。据陈运栋调查,过去时常发生船伕勒索船资、与船客纷争[2][3]。
道光十六年(1836年),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娄云辖域巡视辖内民情,认为应加强义渡制度,以利南北交通,包括大甲溪、房里溪、山柑尾溪、中港溪、盐港溪及汫水港溪六处设义渡[4]。官府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资结合民间劝募购置田园,以租谷雇请船伕负责头分与河背庄间的交通[2][3]。地方耆老刘汝楫回忆,渡河方式是两岸各设一根绑上铁线相连的粗木枝,由船夫拉铁线、撑篙往对岸移动[3]。为祈求渡河平安,居民就以中港溪的溪石组成土地公神像以建立土地祠[5]。刻有赞助人姓名的永宁渡乐助碑便立于河背庄的河唇福德祠旁[2][3]。
Remove ads
宣统三年(1911年),河唇福德祠遭洪水毁去,永宁渡乐助碑搬至顶头屋永宁渡福德祠榕树旁[2][3]。2001年,头份镇公所完成永和山水库自行车观光园道规划,将永宁渡福德祠列为路线景点[6]。原先碑旁的榕树于约2009年开始枯黄,下兴里民众便将之砍锯[2]。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