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汉朝诗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汉朝诗歌(汉朝诗)汉诗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包括王莽的过渡期(公元9-23年)的中国汉朝时期有关。汉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个关键方面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类似诗的赋的发展。[1]乐府收集流行民谣的活动导致了后来被称为乐府的一种狂想诗体的创作。[2]
汉末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建安诗。[3]随着“乐府”逐渐演变为类似于“诗”的固定行形式,区分这两种风格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将某些诗歌分类为“乐府”或“诗”往往有点武断。
一般背景
汉朝的统治家族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刘氏家族。刘邦本是秦末乱世之际的亭长,后来起事,成为瓜分秦朝的楚国十八诸侯之一的汉王。汉朝建立后,他死后被追尊为汉太祖高皇帝,或称汉高祖。
尽管刘邦出身平民,缺乏一般的文化素养,但他非常重视文学和学术。他对文学和艺术的赞助,以及他与独特的楚文化的联系,将为他建立的王朝的余年树立先例。他允许刘氏诸侯王在封地自治,鼓励这些在主要朝廷之外的次要王廷发展。
虽然本人因出身民间、缺乏文化,被认为粗俗,但刘邦很重视文学和学习。他对文学和艺术的保护和自身与独特的楚文化的关联为他创下的王朝开了先例,这一点也帮助刘氏家族掌控多数政治权力:,也对这一点构成补充;有时,这也鼓励了诸侯王对文化和艺术的保护,在文化种类和风格上有更大的差异和交流。
考古学上已经证明用墨水刷字是汉朝年间的,包括在丝绸、麻纸、简牍上。简牍被用精致的弦索仔细束在一起。当弦索腐烂断裂,简牍即混在一起,其上的文字也常混乱。在黏土上标记或刻石等方法也被使用;相对持久性要求详尽的生产技术。汉朝的诗歌很少保存下最初记录或发行的版本,现存的汉朝诗多流传到六朝诗选集中。
Remove ads
诗歌背景
汉代诗人继承了丰富的诗歌遗产,尤其受到《诗经》和《楚辞》传统的影响。前代的秦朝朝廷不以诗歌闻名;相反,它焚书坑儒,在秦末,朝廷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几乎没有造成直接的诗歌影响。
《诗经》以其古典的四字行结构为特征,在汉诗的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诗歌风格强调直接表达直接体验,旨在为诗人的内在灵魂提供一扇窗户。[4]汉的国家政策推动了儒家哲学,将《诗经》提升为核心经典文本之一,使其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传统中具有持久的突出地位。《楚辞》引入了不同句长等创新。汉代诗人对该作进行了扩展,贡献了新的材料,后来被汇编成一本编辑选集。汉朝诗人也从口头流传的民歌和民谣中汲取灵感。
汉帝国向新领域的扩张引入了新的异国情调的思想和对象,这些思想和对象有时会成为赋散文诗文学形式的主题。
汉朝诗人
汉朝有一些已知的著名诗人;但很多诗人佚名,如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乐府诗选集的诗作者,这些诗也体现了诗出自民谣的传统。重要的汉朝诗作者包括张衡、刘向。很多用本名或笔名用本人的个人声音写作的汉朝诗人用赋写作或用骚(《楚辞》)风格,或两者都用。在其他情况下,诗被记在汉朝的特殊人物名下,或从对方的角度写就,但真正的作者不详。如一些记在苏武、班婕妤名下的诗就不能确定作者。其他汉朝诗人包括司马相如、班固和祢衡。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7年)是汉朝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兼用楚辞和赋写作。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被扣押19年,在公元前81年回到中国,仅存4首收录在《文选》的诗。[5]但当时,以某人角度写的诗常与此人亲自所作的诗相混淆。有一个关于苏武的故事是中国诗歌的常用典故。在被匈奴扣押初期,苏武受到苛待,以至于不得不吃毛毡、饮化了的雪。后来苏武待遇被改善,甚至得到妻子生了孩子。汉朝皇帝派师团问苏武被扣押于何处时,匈奴单于想隐瞒以免外交复杂化;但苏武得知后,对单于诈称曾写了一封信系在大雁腿上送给皇帝,故他的所在已被汉朝使团得知,隐瞒是没有必要的了。这就是“鸿雁传书”意象的典出,指大雁为信使,带着系在脚上(象征性地)的信或南或北按季节在遥遥分隔的两人之间传信。迁徙中的大雁被认为可以用作通信。
班婕妤是汉成帝(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的妃嫔,也是诗人、史学家、作家班固的姑祖母。《文选》有一首著名的诗在她名下。因甚至没有被侄孙班固收录在《汉书·班婕妤传》中,这首诗很可能并非她所作,[5]但显然写得如同她或相同地位者所作。这是被隔绝的宫廷女子的诗风的一个重要的早期例子。
班固是一位1世纪中国史学家和诗人,以参与编纂《汉书》闻名。班固也写了很多赋,被收录在《文选》。
楚辞
汉朝最重要的诗歌贡献之一是《楚辞》的汇编,保存了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终结)屈原、宋玉名下的多首诗,尽管大约半数以上似乎其实是汉朝年间所作。[6]《楚辞》字面意思即古代楚国的辞句。传统的《楚辞》版本含17个主要片段,被2世纪文学家汉顺帝侍中王逸收录在《楚辞章句》下。王逸在该诗集末尾加上了自己的题为《九歌》的楚辞或“骚”韵律的衍生诗歌。这些《楚辞章句》的诗歌和《楚辞》片段在诗风形式上各异,包括句韵、叹词使用、一节中单个片段是否用标题、跋诗的表现。除文学家王逸外,已知或被认为的收集《楚辞》中诗歌的汉朝诗人包括诗人王褒和学者刘向。淮南王刘安及其文学圈参与了《楚辞》,但不能确定具体的诗作者。
赋
汉朝文学的一大形式是赋,一种诗歌和散文的折衷,在英语中难以分类为诗歌或散文。在汉语中,赋更被视为文而非诗,但不和英语的诗歌和散文相对应(在传统汉语中,诗和赋一个区别是,诗是被吟唱的,而至少根据《汉书》,赋不是),这一点也因《汉书》作者为赋作家班固而得到确证。[7]汉赋源自《战国策》《楚辞》的修辞论述,[8]即传统上被认为在被从朝中放逐后流浪楚国乡村的屈原的作品。其中《离骚》尤其与之相关。汉赋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1世纪与皇帝和诸王的朝廷紧密相联。[8]换言之,它们是精炼的文学产品,绚丽、优雅、用精炼的词汇;其主题常包括汉朝都城宫廷生活等话题。汉朝文学的赋形式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导向后来更个人的诗风和以六朝诗人陶渊明作品为典型的隐逸诗的动向。[9]著名的汉朝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绘图师、画家、诗人、政治家、文学学者张衡(78年—139年)作了一篇关于自身经历(真实或想象)的关于出城、政治和回归乡村自然的赋。[10]汉朝消亡后,赋形式继续流行了几个世纪。
口头传统民谣
汉朝诗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传统民谣的影响,可从诗集《古诗十九首》和乐府诗中看见。
汉代诗歌的风格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能在《古诗十九首》中发现。尽管现存版本只存在于后来的诗集尤其是《文选》,但这19首诗自身表现出是汉朝的。它们对古诗诗风有“沉思忧郁的语气……匿名的声音们从一个阴暗的过去对我们说话,他们听到一个主导后来几个世纪的诗的悲伤的音节。”的影响。[11]这19首诗的很多版本在汉朝后的时期里继续被重新改造,包括唐诗时期的一次重大的复兴。因《古诗十九首》字面意思为“19首古诗”,这样的诗风被认为是古诗风格,或简单被标签为古诗。
汉朝诗的另一个重要面貌是和乐府相关的,与字面意义的“乐府”即在乐府写就的乐府诗集或源自由此产生的特殊诗歌片段形成对比。乐府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在历史上和考古学上都有存在证据的中国政府部门,在秦朝即有前身。汉朝很大程度用自身的组织结构接纳了秦朝机构,尤其是汉武帝,他与乐府地位的复兴和提升相关,依靠它实施主政期间的精心壮观的典礼表演。乐府的传统功能包括从帝国周边收集音乐和诗的歌词,为皇帝及其朝廷实施和设计表演。乐府发行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后来这类风格的作品就被称为乐府;一些这样的乐府诗和新乐府诗被随后最好的诗人所写。汉朝乐府诗片段在未来被主要是六朝时期的选集如《文选》《玉台新咏》收集和传播。
建安诗和乐府诗的未来
汉朝廷最后的年号是建安。这时汉朝廷的政治结构已崩塌,诗的新发展趋势崛起。因生于汉朝的曹操等诗作者活到建安末,这样的建安乐府诗风在三国和六朝时期继续。汉朝乐府诗发展自乐府诗的架构,这是建安风骨和随后的六朝诗的一个尤其重要的特征:诗歌的演化轨迹是趋向规律性且固定的句长,在唐朝实现,得到称赞。从汉朝保存下来的诗歌不仅作为当时诗人成果与技巧的纪念碑存在,也是与唐朝时期(其间传统上由这种风格发展来的诗被评论家称为“新乐府”)被明确估价的诗歌遗产的连接,在随后的旧体诗中继续被珍视直至今天的诗;相应地,在诗歌领域长期发展链的另一个环节,已知或匿名的诗人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另见
注释及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