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汤飞凡
中国微生物学家(1897-1958)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幼名瑞昭,湖南醴陵人,中国近代微生物学家,砂眼衣原体首次分离者[1]。为第一个投身病毒学研究的华人。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菌种保藏委员会主任委员。[2]
Remove ads
生平
汤飞凡1909年入长沙城南小学堂,1912年毕业就追随二哥考入湖南省甲种工业学校金工科学习[3]。后入读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首届学生)、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学系。1925年,汤飞凡与何琏(何键之女)成亲后,受学校推荐,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奖学金,携夫人一起到了美国进修[4],就读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师从著名细菌学家秦瑟(Hans Zinsser)。1929年在颜福庆邀请下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副教授、教授、细菌学系系主任[5]。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出任中央防疫处处长,首创中国微生物学研究基地[5]。
之后汤主持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生素生产机构、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中国第一家生物制品检定机构,领衔研发生产了国产狂犬病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以及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成功遏制了1949年张家口鼠疫的蔓延[6]。
1945年光复后,汤飞凡建议经卫生署批准,将中央防疫处由重庆迁回北平,改名为中央防疫实验处。经美国友人谢拉曼(时任美国救济善后总署中国分署北平办事处负责人)协助,得到一些面粉和剩余物资,又从美国医药援华基金会获得一套小型青霉素制造设备,“以工代赈”再建中央防疫处新址,在1945年冬至1947年元旦完成工程,建起中国第一个抗生素生产车间,增建了研究室和实验动物饲养场。到1948年车间可产堪与进口产品相媲美的每支20万单位的青霉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防疫处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继续任所长。后又组建成立了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他兼任首任所长,更主持制订中国第一部生物制品规范—《生物制品制造及检定规程》(草案)。1955年分离出独立的砂眼病原体——砂眼衣原体(CT, Chlamydia trachomatis)[7][8]。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在大跃进的“插红旗、拔白旗”运动中,受尽折磨,因为不堪受辱,于9月30日凌晨在家自杀身亡。[2][9]
Remove ads
纪念
1981年,国际沙眼防治组织授予汤飞凡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在砂眼症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10]。
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
1992年11月22日,中国发行了一套包括汤飞凡教授的“现代中国科学家”纪念邮票[10]。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