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沈逸
中國國際關係學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沈逸(1976年11月6日—),男,汉族,上海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95年-2005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2005年博士毕业[2],留校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至今。[1]
![]() | 此条目偏重在某些见解、事件或争议上。 (2022年8月17日) |
Remove ads
经历
1995年-2005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2],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博士学位[1]。
2004年6-12月,赴香港大学历史系美国研究中心访问交流[1]。2008年8月-2009年9月,以复旦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公派赴美国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1]。
2018年7月,沈逸前往美国开会,在入住当天便遭到FBI探员询问,一方面对其所研究领域的进行问询,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是否有窃取情报嫌疑的调查。而沈逸在返回中国后就收到美国国土安全部发来的电子邮件表示“电子签证状态改变”,又过几日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便召回他的护照,撤销了他的美国十年签证。沈逸认为:“美国的这一系列举动确实超出预期。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焦虑和不自信、周遭氛围有所变化,但没有料到变化会如此之快、影响会如此之大。”[3][4]
争议
2021年,中国长安网官方微博在5月1日上载一张题为“中国点火VS印度点火”的图片,图中对比中国发射天宫空间站和身着防护服的印度人执行集体火葬的画面,被认为是在讽刺印度在新冠疫情中抗疫不力,该微博随后被主动删除。而沈逸评论道“这图挺好的。别误会,人道主义,命运共同体都是要的,同样的,印度这种妖艳贱货做派引起的脾气也是要有的。至于圣母婊,要刷情怀就请去印度烧柴。”引发巨大争议,事件引起批评,包括《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认为这种评论的态度对于外宣极为不利,使得两派同属民族主义的粉丝在网上互扣帽子[5]。作家余杰认为从沈逸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只是披着大学教授外皮的政治间谍,其在所指导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方面,没有对此人文学问的尊重[6]。
在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占领了基辅州城镇布恰。2022年3月底,布查被乌克兰军队收复,俄军制造的布恰大屠杀被揭露。沈逸在微博被网友问到:“沈老师怎么看基辅旁边出现好多平民尸体了,感觉舆论反俄会有一大波”, 沈逸认为因战争初期乌克兰政府曾组织民众自卫,所以俄军屠杀乌克兰民众的行为合理:
乌克兰不是发枪了么?这波操作之后,乌克兰全员都可以看成美国抓进关塔那摩的平民战斗员:第一,不是平民,是战斗员;第二,不是军人,不享受日内瓦公约权利体系保护。~美国已经有示范了,乌克兰怎么跳,也跳不出这个框。
他的说法虽与俄官方否认并表示“摆拍”的论点不一样,不过也被指曲解并过度解释了日内瓦公约中“战时全国总动员”的定义[7]。
2024年12月7日,沈逸在“观学院直播厅”与台湾评论员王炳忠开展对话。沈逸说,不需要为台湾民众考虑太多,“因为你不了解他,没法了解他,并非不知道他在看些什么,而是没法有这个思路”。他并引用声称是蔡正元早前说过的话表示,大陆只做过半殖民地,无法理解台湾做过殖民地的思路,香港的状况就跟台湾一样,有共同点。沈逸指出,“殖民地的特点是什么呢?你揍他一顿就对了,不用想太多,因为他只要不想死,自己就会想通。”他并称,台湾民众很擅长(见风转舵),因为不擅长的都死了,已经被淘汰过了[8]。
人物评价
端传媒认为,观察者网自2016年开始重点推出沈逸,开始炒作他对美国政治的时评分析,显然是为了他的眼球效应,而非因为他的学术能力。沈逸素来在社交网络上出言不逊,善于调动情绪,虽然他作为专家学者不具有高超的水平,但作为流量明星,却可以迅速吸引大量看客,并由此为平台赚取流量和营收。[5]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