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治承三年政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治承三年政变,是平安时代治承3年(1179年)11月,因以平清盛为首的平家后白河院起冲突,平清盛率领数千骑进京,幽禁后白河院,停止院政,并将数十名公卿院近臣日语院近臣撤职。

背景

平家的崛起

伊势平氏平正盛 - 平忠盛 - 平清盛”一脉接近当时掌握朝堂的白河院鸟羽院后白河院,并担任地方受领日语受領,累积财富。在平清盛的带领下,经保元之乱平治之乱,平家压制其他武士集团,确立起其朝廷唯一官军的地位;平清盛官位更扶摇直上,仁安2年(1167年)2月,获封从一位,就任太政大臣。后,平家一门多人位列公卿,收获知行国日语知行国、受领、庄园无数。

平清盛妻妹平滋子(建春门院)深受后白河院宠爱,并于应保元年(1161年)9月生下皇子宪仁(即高仓天皇);承安2年(1172年)2月,平清盛之女德子成为高仓天皇的中宫治承2年(1178年)11月,德子诞下言仁亲王(即安德天皇)。另一方面,长宽2年(1164年),平清盛将其女盛子嫁予摄关家近卫基实永万2年(1166年),近卫基实去世,平清盛成功使盛子获得一部分摄关家的领地。平清盛与王家及摄关家结为姻亲,扩大其影响力。

平清盛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持续扩大,逐渐形成平清盛与后白河院的双头政治,二者因在宪仁继承皇位等面向上有共同利益,而可合作,然两人也必须兼顾其手下,即平家一门与院近臣日语院近臣的利益,围绕着公卿人事、庄园争讼等问题,矛盾逐渐浮上台面。安元2年(1176年)7月,建春门院去世,平家与后白河院的关系可谓是一落千丈。

Remove ads

鹿谷阴谋

安元3年(1177年)4月,比叡山延历寺发动强诉,要求后白河院流放与之发生冲突的院近臣,平清盛嫡长子平重盛抵抗强诉失败,该院近臣遭流放。同年4月底,京都遭遇大火,大内里及许多公卿的宅邸都受损,史称安元大火日语安元の大火,数日后,中宫廷遭到强盗袭击;京都的治安极度恶劣,有谣传称此为此系保元之乱后失势的崇德院的怨灵在作祟。5月,后白河院以谋反罪名,将天台座主明云流放至伊豆国,然在途中被延历寺众僧侣救走。后白河院命平清盛率军攻打延历寺,然平清盛反而逮捕多名院近臣,并将之撤职、流放或诛杀。此事件使称鹿谷阴谋

平清盛借此肃清后白河院的亲信,不过并没有停止院政,后白河院仍是公家、寺社等势力的唯一权力主体,平清盛并未完全与之决裂。

政变

后白河院的挑衅

治承2年(1178年)12月,出生1个月左右的言仁亲王被册封为皇太子。将后白河院排除在外,以高仓天皇及言仁亲王为主体的新院政成为可能。

治承3年(1179年)6月,盛子去世;7月,平重盛去世。此际,平清盛蜇局于摄津国福原。见此,后白河院联合关白松殿基房,于10月的除目日语除目中,将后者年仅8岁的儿子・松殿师家任命为中纳言;更没收平重盛的知行国・越前国,让院近臣・藤原季能日语藤原季能任越前守;还让院近臣・藤原能盛日语藤原能盛管理盛子的摄关家领地,剥夺平清盛对该领地的权利。

勃发

治承3年(1179年)11月14日,平清盛率数千骑上洛;当天正好是丰明节会日语豊明節会,众公卿虽忐忑不安,仍照常举行仪式。15日,平清盛率向高仓天皇请求解除松殿基房、师家父子的官位,并任命近卫基实之子・近卫基通为摄关家的族长,高仓天皇允。16日,明云重任天台座主,后白河院也向平清盛表示不会再插手政务。17日,在平清盛的要求下,以太政大臣・藤原师长日语藤原師長为首的40名公卿、院近臣遭解官,并逐出京都。18日,松殿基房左迁为大宰权帅。20日,后白河院遭软禁至鸟羽殿日语鳥羽離宮

治承4年(1180年)2月,高仓天皇让位与言仁亲王,开启高仓院政,并以近卫基通任摄政。平清盛可谓是完全掌握朝政。

影响

平清盛依仗其军事实力,解除并流放多名公家人员,此波政变没被波及到的公卿只得对平清盛阿谀奉承,但大多是有苦说不出,对平家多有不满,平清盛可谓系花光其政治资本。另一方面,平清盛剥夺后白河院及院近臣的知行国,并将之交予平家一门,以平家的家臣担任目代日语目代,对该国进行支配,并提拔亲平家的地方豪族;此严重危胁到原先以在庭官人日语在庭官人身份控制该国的地方豪族的既得利益,使各国武士剑拔奴张。平清盛也因高仓院行幸问题与南都北岭产生矛盾;治承4年(1180年)3月,高仓院的首次行幸并未依照惯例至贺茂神社石清水八幡宫,反而至与平家颇有源渊的严岛神社,此举引起园城寺兴福寺,甚至是与平家关系良好的延历寺极度不满。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