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法国外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國外交
Remove ads

法国外交是指法国政府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法国是一个西欧国家,自中世纪以来法国就是欧洲主要国家之一,在国际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法国是联合国、北约、欧洲煤钢共同体(欧盟的前身)的创始会员国之一。法国的主要盟国是德国意大利、美国、其他北约国家和欧盟。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法国也是地中海联盟法语圈国际组织的创始会员,并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五共和1981年后

密特朗时代:1981–1995

社会党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强调欧洲团结[1]和面对“盎格鲁-撒克逊影响”时维持与前殖民地的特殊关系。[2]其部分政策是来自于1981年总统选举社会党选举纲领《法国110提议》。密特朗与保守党德国总理柯尔建立了友好且有效的关系。他们在欧洲推广法德双边主义,加强两国军事合作。

希拉克时代

希拉克的外交政策具有连续性。[3]他最戏剧性的举动是与华盛顿当局决裂。希拉克与俄罗斯普京、中国胡锦涛、德国施罗德成为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反对者。他们反对美国小布希与英国布莱尔筹组“自愿联盟英语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强行推翻独裁的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尽管受到英国和美国的压力,希拉克仍威胁要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授权动用武力解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在2003年3月18日表示“现在的伊拉克不是可以立即发动战争的直接威胁”。之后的总理多明尼克·德维勒班在联合国的反战演讲为他赢得了更多名声。[4]

萨科吉时代

尼古拉·萨科吉上任后不久随即投入哥伦比亚总统阿尔瓦罗·乌里韦与左派游击队FARC的谈判,试图救出法裔哥伦比亚政治家英格丽德·贝当古在内的叛军人质。部分媒体指出,萨科吉曾要求乌里韦释放FARC“总理”罗德里戈·格兰达英语Rodrigo Granda[5]此外,他于2007年7月24日宣布,法国与欧洲代表将引渡拘留在利比亚的保加利亚护士英语HIV trial in Libya至母国。作为交换,他与格达费签署了安全、医疗和移民协议,以及价值2.3亿美元(1.68亿欧元)的米兰反战车导弹[6] 这张透过EADS子公司MBDA签署的合约是利比亚在2004年后的首张订单。利比亚当局还表示将与EADS签署另一笔价值1.28亿欧元的TETRA无线电系统合约。社会党(PS)与共产党(PCF)批评这是“重大国家事件”、与“流氓国家”“以物易物”。[7] 社会党领袖弗朗索瓦·奥朗德要求启动国会调查。[6]

2007年6月8日,在海利根达姆第33届八大工业国高峰会议,萨科吉宣布法国目标在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以对抗全球暖化。接着,他提名社会党重量级人士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角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8]批评者认为这是萨科吉试图清除政敌。[9]

萨科吉也减缓了与北约的紧张关系。2009年,法国再次成为北约一体化成员国。继任的奥朗德也延续此项政策。[10]

Remove ads

奥朗德时代

Thumb
弗朗索瓦·奥朗德弗拉基米尔·普京于2014年12月会面

社会党的弗朗索瓦·奥朗德在2012年成功当选总统。[11]他采取了鹰派的外交政策,与德国密切合作反对俄罗斯乌克兰的行动,并派遣军队与非洲的激进伊斯兰主义者作战。[12] 他对希腊债务危机采取强硬立场。[13] 奥朗德在非洲发起了两次军事行动:马利薮猫行动(法国武装部队阻止了伊斯兰主义者接管该国首都巴马科)与红蝴蝶行动英语Operation Sangaris(停止不同宗教之间的暴力冲突)。法国也是第一个与美国一起轰炸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欧洲国家。在奥朗德领导下,法国对叙利亚内战伊朗核计划的立场被视为“鹰派”。[14]

马克龙时代

Thumb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唐纳德·特朗普于2018年4月会面

苏菲·莫尼耶英语Sophie Meunier在2017年表示:

法国的全球相对影响力已不像过去那么大。去殖民化…减少了法国的领土占有,也降低了影响力。其他国家取得核武并建立军队。法国外交政策所传达的“普世”价值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其他国家发展的政治轨迹与法国所宣扬的不同。到了1990年代,这个国家成为史丹利·霍夫曼英语Stanley Hoffmann所说的“一个不强也不弱的普通大国”。公众舆论,尤其是在美国,不再将法国视为重要强权。上一次让法国重回世界镁光灯下的外交政策是伊拉克介入行动开始时…(当时)法国拒绝加入美国领导的联盟…然而实际上,法国在世界事务中仍是一个大国…现在法国是具有军事重要性的国家…法国还展现在世界环境事务中的重要性....如巴黎协议,一项减少碳排放的全球协议。若如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所承诺的,将让美国退出各种政策,那将可能提升法国介入并领导全球环境治理的需求。[15]

民调显示,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在法国十分受到欢迎,对于特朗普则非常反感。纳塔莉·努盖雷德英语Natalie Nougayrède表示:

而,在这种普遍反感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外交机会。随着美国向内看,特朗普撕毁了传统的外交政策规则…马克龙正试图重振欧洲以作为恢复法国领导地位的一种方式。当然,法国无法替代美国的力量。但随着美国的形象、全球角色和可靠性的不确定性,欧洲人觉得必须要有人来填补空白—而法国认为它至少应该尝试。[16]

2019年7月,包括法国在内的22国联合国大使联名致函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谴责中国虐待维吾尔人以及虐待其他少数民族,敦促中国政府关闭新疆再教育营[17]

Remove ads

国际领土争议

中东

Thumb
1920年法兰西殖民帝国

法国在路易十四统治期间与中东建立外交关系。为了避免奥地利将目光转向西欧,他向奥斯曼帝国提供有限度的支持,然而此计划因欧根亲王的胜利而告吹。[18] 十九世纪,法国与英国试图强化“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以抵御俄罗斯扩张,最终导致克里米亚战争[19]

法国也与半自治的埃及保持密切关系。1869年,埃及工人在法国监督之下完成了苏伊士运河。法国和英国开始争夺埃及控制权,最终英国在法国人有时间采取行动之前买下了该公司的埃及股份,从而取得了胜利。[20]

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成功地拉近与法国及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同盟国,遭法国和英国击败。奥斯曼帝国瓦解后,法国和英国瓜分了中东。法国接收了叙利亚黎巴嫩[21]

1945–1958

Thumb
1956年11月5日,英法进攻埃及苏伊士运河旁的油槽遭到攻击冒出黑烟

这些殖民地在1945年后获得独立,但法国仍试着在这些地区之间建立起文化和教育的联系,特别是与黎巴嫩。叙利亚则因其政策立场,与法国关系紧张。2005年,法国与美国向叙利亚施压,要求撤离黎巴嫩。[22] 二战后,法国与阿拉伯中东地区的关系达到冰点。穆斯林战士和法国殖民者之间的阿尔及利亚战争使得穆斯林世界深感担忧。阿尔及利亚战士从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大国获得了大量物资和资金,令法国非常不满。[23]

然而,对法阿关系破坏最大的是苏伊士危机。此次事件极大地削弱法国在该地区的声誉。法国公开支持以色列西奈半岛的进攻,并反对当时在中东颇受欢迎的政治家纳瑟。苏伊士危机也让法国和英国再次看起来像是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弱国的帝国主义列强。[24] 法国与阿拉伯中东关系的另一个障碍是它在1950年代与以色列的紧密联盟。

戴高乐政策

这一切都随着戴高乐上台而改变。戴高乐的外交政策试图限制两个超级大国的权力和影响力,同时提高法国的国际声望。戴高乐希望将法国从美国的追随者转变为一大群不结盟国家的领导者。戴高乐认为潜在参与者是法国传统势力范围内的国家:非洲与中东。东非和北非的前法国殖民地非常赞同与法国的这种紧密关系。这些国家与法国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没有其他大国竞争者。这项新的法国外交政策也对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他们不想被任何一个超级大国支配,因此支持法国试图平衡美国和苏联并防止任何一方在该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政策。中东领导人们希望能自由地追求自身的目标和目的,不被任何一个联盟集团束缚。他也希望良好的关系能够改善法国与该地区的贸易。戴高乐也认为这些盟友会仰赖更强大的法国,并主导其外交政策问题。[25]

1962年阿尔及利亚冲突的结束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果法国仍然对另一个国家实施殖民统治,它就不能将自己描绘成世界被压迫国家的领袖。当时法国为支持少数白人定居者而发起的反穆斯林分离主义者战斗令穆斯林世界十分反感。随着冲突加剧,法国几乎不可能与中东国家建立正面的关系。中东对FLN游击队的支持是冲突结束后消除的另一个紧张关系。FLN的大部分财政和物资支援来自中东和北非国家,包含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分裂主义者的埃及纳瑟政府。埃及也是敌对结束后关系改善的最直接例子。战争的结束使法埃关系立即解冻,埃及中止了四名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的法国军官审判,法国也结束了对埃及的贸易禁运

1967年,戴高乐彻底推翻了法国的以色列政策。戴高乐和他的部长们对以色列在六日战争中的行动做出了非常严厉的反应。法国政府和戴高乐谴责以色列对待难民的方式,并警告占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是错误的,也拒绝承认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控制。战后法国政府继续批评以色列,戴高乐公开反对以色列的其他行动,例如针对黎巴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行动。法国开始在联合国使用否决权反对以色列,并在几乎所有向国际机构提出的议题上支持阿拉伯国家。最重要的是,戴高乐政府对以色列在内的中东地区实施武器禁运。禁运实际上适用于所有战斗人员,但很快法国又开始向阿拉伯国家出售武器,如1970年法国向利比亚出售了一百架幻象战机。然而,1967年后,法国持续支持以色列的生存权,并支持以色列与法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之间的众多优惠协议。

Remove ads

国外援助

20世纪下半叶,法国大幅增加对外援助支出,在西方列强中援助总额仅次于美国,人均排名第一。1968 年,法国每年提供8.55亿美元的援助,远远超过西德或英国。法国的绝大多数援助都是针对非洲和中东,通常作为促进法国利益的杠杆,或是帮助销售法国产品(例如武器销售)。法国还增加其他形式的援助支出,例如派遣技术人员至发展中国家以提供技术和文化专业知识。[26]

资金援助、军售和外交结盟有助于消除阿拉伯世界对苏伊士危机和阿尔及利亚战争的记忆,法国成功地与许多中东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纳瑟和戴高乐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合作限制美国在该地区的力量。纳瑟表示法国是埃及在西方的唯一朋友。1970年代,法国和伊拉克还通过商业联系、联合军事训练演习以及法国对伊拉克核计划的援助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法国改善了与前殖民地叙利亚的关系,并恢复部分被侵蚀的文化联系。

在贸易方面,法国确实从与中东关系的改善中获得了好处。戴高乐改革后,法国与中东的贸易成长了50%以上。其中以武器工业受益最多,因为法国很快与许多中东和北非政权签订了利润丰厚的合约,尽管这些合约在法国经济中的占比微乎其微。

戴高乐曾希望,法国能透过温和路线、不大力支持任何一方,以参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中东和平进程。否则,它会被排除在任何主要角色之外。

Remove ads

现代历史

对于法国来说,中东一直是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元素。[27] 自2000年以来的十年内,法国成功地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建立起影响力,尤其是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达[28]从战略、文化和经济的角度来看,法国的中东政策至关重要,证明了自己仍然是一个国际强权。[29] 法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该地区的贸易、安全利益以及文化和社会交流维持稳固的立足点。[28] 马克龙在2017年就任总统时,无论是在外交政策演讲还是在他提出的倡议中,都清楚地描绘了法国与中东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另一方面,前几任总统们大多选择让该地区政府“安心”的选项。渐渐地,法国开始在沙特和阿联显现其利益。[27] 法国积极支持这两个阿拉伯国家参与也门内战,并成为主要的武器供应国之一。人权组织多次呼吁法国停止向这两个在也门引发人道危机的两国出售武器。[30] 直至2021年,马克龙仍持续加强与沙特和阿联的关系。在2021年11月访问该地区的期间,马克龙与阿联签署了价值160亿欧元的武器合约。该协议涉及转让80架升级后的飙风战斗机,以及12架空中客车制造的战斗直升机。虽然法国认为这是加深与阿联关系的一种方式,但人权组织批评并提出了对该国参与也门和利比亚战争的担忧。他们反对该协议,称海湾领导人未能改善其人权记录。[31] [32]

除了与法国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阿联也做出了各项努力,以积极的方式展示其形象。据报导,法裔突尼斯商人Elyes Ben Chedly为阿联的两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报导显示,该名中间人致力于宣传“宽容年”活动,并参与了在巴黎举办的“扎耶德年”(Year of Zayed)计划。报导还显示,Ben Chedly还利用他的武器合约网络来为阿联与其他国家进行武器交易。[33]

双边关系

非洲

透过广泛的援助计划、商业活动、军事协议和文化影响,法国在非洲,特别是在其前殖民地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那些法国依然扮演重要存在的前殖民地,法国为政治、军事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许多人认为法国在非洲的政策—尤其是涉及英国利益的地方—容易受到所谓的“法硕达症候群”的影响。其他人则以“法属非洲英语Françafrique”的名义批评这种关系是新殖民主义,强调法国支持各种独裁政权,其中包括奥马尔·邦戈伊德里斯·德比德尼·萨苏-恩格索

更多信息 国家, 正式关系开始 ...

注释

参见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