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泳猎龙属
兽脚类的一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泳猎龙属(学名:Natovenator)是半鸟科(或驰龙科)哈兹卡盗龙亚科的一个属,因具有许多适应水中活动与捕食的解剖特征,被视为第一种有证据支持其有游泳能力的非鸟翼类恐龙。本属仅含单一物种多齿泳猎龙(N. polydontus),出土自蒙古南戈壁省的晚白垩世地层西戈约特组[1]。
Remove ads
发现历史

2006年至2011年间,由古生物学家李隆滥(韩语:이융남)带领的考察队于蒙古南戈壁省采集化石。其中在2008年,该团队在南戈壁省西部Khermen Tsav的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西戈约特组发现一具相当完好,且各部位大致相连的恐龙骨架,包含近乎完整的头骨、脊椎、一只前肢与两只后肢骨骼,现存放于蒙古科学院(馆藏编号MPC-D 102/114)[1][2]。
李隆滥与李成珍(Sungjin Lee,音译)、菲利浦·柯里等多位古生物学家后来确认这具骨骼为哈兹卡盗龙亚科的新成员,于2022年12月以新属泳猎龙属(Natovenator),以及新属模式种多齿泳猎龙(Natovenator polydontus)的地位发表。属名由拉丁文的 nato(游泳)与 venator(猎人)组成,全意为“游泳的猎人”,呼应泳猎龙适于游泳与捕食鱼类的生理构造。种小名则由古希腊文的 [[[wiktionary:πολύς#Ancient_Greek|πολύς]]] 错误:{{Lang}}:无法辨识代码 gre(帮助)(polys,意为众多的)与 [[[wiktionary:ὀδούς#Ancient_Greek|ὀδούς]]] 错误:{{Lang}}:无法辨识代码 gre(帮助)(odous,意为牙齿),形容其牙齿特别多[1]。
Remove ads
形态描述

泳猎龙体型娇小,一如哈兹卡盗龙亚科的其他成员,外观接近现生的鸬鹚[3]。
其前上颌骨盖过鼻骨并延伸至外鼻孔,具有细长的鼻间突(internarial process),且前背部存在一对由一道脊分隔的宽凹陷,同时具有13颗状似门牙的大型牙齿。颈椎不具侧凹(pleurocoels);椎体横突(parapophysis)的形态与黄昏鸟目相仿。第二掌骨呈沙漏状。这些特征都有别于哈兹卡盗龙亚科的其他物种[1]。
谱系关系
在李成金等人的系统分类学分析将泳猎龙所在的哈兹卡盗龙亚科归在驰龙科下,并与同亚科的胡山足龙及大黑天神龙形成多分支的亲缘关系,三者与哈兹卡盗龙相比,都是哈兹卡盗龙亚科中较进步(more derived)的成员[1]。
驰龙科 |
| ||||||||||||||||||||||||||||||||||||||||||||||||
古生态学

西戈约特组环境干旱,与现在类似,尽管蒙古在中生代期间要略微湿润一些。该地层的年龄可追溯至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马斯特里赫特阶,以出产包含多种驰龙科(包括另一种称为胡山足龙的哈兹卡盗龙亚科)、鸟臀目和非恐龙生物在内的大规模动物群闻名[1][4][5]。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