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南孔雀雉
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南孔雀雉(学名:Polyplectron katsumatae),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鸟类,属于雉科孔雀雉属。本种是中国海南岛的特有种[2],过去曾被视为是灰孔雀雉的亚种,后来经由分子序列分析确认为独立物种。现今海南孔雀雉在野外的数量已非常稀少,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1],也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
Remove ads
外形
本种雄鸟体长53-65公分,雌鸟体长40-45公分(包括尾部),羽色为灰棕色,喉部呈白色[1]。海南孔雀雉过去被认为是灰孔雀雉的亚种,现在则视为独立物种,两种的形态差异为本种体型较灰孔雀雉稍小,冠羽较短,冠部颜色较深,脸部呈鲜艳的红色,与灰孔雀雉灰色至淡黄色的脸部不同,羽毛的颜色也有一些差异,海南孔雀雉羽毛上的眼点(ocelli)为绿色至蓝色,灰孔雀雉的则为蓝紫色[3],且前者的眼点大小比后者的稍大[1]。雄鸟叫声较大,音似“guang-gui”,雌鸟叫声则为较短促的嘎声[1]。
生态
本种分布于海南岛海拔600-1200米(一说为200-1300米[4])的热带常绿林与半常绿林,特别是郁闭度较高的环境中[2],也可能出现在发展比较成熟的次生林中[1],但无法在橡胶树、桉树等的种植园中生存[4]。以昆虫与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为食,并以土壤中有树木或石头遮蔽的坑洞为巢[4][2]。繁殖季为2月至7月,应为单配偶制[4],除了短暂的育幼期外,多数时间本种在野外均单独行动,不成集群出现[2]。
分类
海南孔雀雉最早于1906年由第二代罗斯柴尔德男爵沃尔特·罗斯柴尔德描述,当时即被视为独立物种[4],其种小名katsumatae源于一名日本商人胜间田善作[5](日语:勝間田 善作/かつまた ぜんさく katsumata zensaku */?),他在海南岛替横滨的博物学家阿伦·奥斯顿采集了许多动植物样本,后者再把这些样本提供给罗斯柴尔德男爵[6]。1977年,海南孔雀雉被归为灰孔雀雉的一个亚种[4]。2008年,一篇研究以线粒体中细胞色素b的基因序列,以及细胞核中类卵黏蛋白基因中的内插子序列分析孔雀雉属部分物种的亲缘关系,发现海南孔雀雉为一单系群,形成独立于灰孔雀雉的演化支,且灰孔雀雉与山孔雀雉形成一个演化支,表示其与山孔雀雉的关系比与海南孔雀雉还接近,故而将海南孔雀雉从灰孔雀雉中独立成新种[7]。海南孔雀雉与灰孔雀雉和山孔雀雉分支的时间约为140万年前的更新世,海南岛与中国大陆分隔的时间则约在200万年前,海南孔雀雉在与大陆上的类群发生地理隔离后,渐形成新种[7]。
保育状况
海南孔雀雉在野外的数量已非常稀少,严重濒临绝种,过去本种曾广泛分布于海南岛的热带森林中[7],如今尚存的野外的个体多被分割成破碎的18个族群,包括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佳西省级自然保护区、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鹦哥岭国家自然保护区与黎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12个国家级与省级自然保护区[4]。1990年的统计显示海南孔雀雉的数目为2700只,2000年统计结果仅存300只,此数量一般认为有所低估,但本种的数量很可能确实因非法盗猎与栖地破坏而快速下降中[1],海南岛的原生林为外来种次生林取代,是对本种生存的一大威胁,非法盗猎也时有所闻,且普遍发生于各保护区中,在保护区外则更加严重[4]。目前海南孔雀雉是中国最稀有的鸡形目鸟类,急需进一步的保育行动以避免其绝种[7]。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