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因里希·布林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因里希·布林格(英语:Heinrich Bullinger,1504年7月18日—1575年9月17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教论辩家。[1]他曾就圣餐教义等论题与路德之间发生争论。他的布道文集有德文、拉丁文和英文本出版。
海因里希·布林格是慈运里的朋友也是慈运里的继承人,在慈运理死后领导苏黎世教会将近50年。他是瑞士重要的改革者之一,常被称为“16世纪被遗忘的改革者”。菲利普·沙夫 (Philip Schaff) 如此写道:“布林格是一个拥有坚定信念、勇气、温和、耐心和忍耐力的人”,他所建立的改革宗教义在整个宗教改革期间有不朽的重要性,对欧洲大陆及英国影响深远,甚至被西奥多・贝札(Theodore Beza)称为“所有基督教会的共同牧羊人”。[2]
Remove ads
生平
海因里希·布林格12岁就被父亲送至修道院培养作为神职人员,[3]在那里接受了神学教育,并受到“效法基督”的敬虔运动影响,渴望更深的体验在精神中与上帝相会。三年后他去到科隆大学学习经院神学,罗马天主教在当时的科隆盛行,且科隆也盛行神秘主义。然而布林格研读教父的著作如金口约翰及奥古斯丁,使他不同于当时的同学,坚持圣经优先并亲自研读。他在科隆的期间受人文主义的思想影响很深,但最能挑战布林格思想的却是在科隆被命令要烧毁的路得的著作。并因此接受了一个关键的真理——因信称义,在他日后的生涯中深深影响改革宗。[4][5]
布林格向修道士介绍了改革宗的教义,渐渐地使新教崇拜取代弥撒,许多修道士也因此成为了改革宗的牧师。后来布林格在一趟旅行中结识慈运理,协助慈运理的事工推动,并与他成为密切联系的朋友。
之后,布林格娶了Anna Adischwyler为妻,他们有11个孩子,6个儿子和5个女儿,且收养了其他的孤儿为子女。其中6个儿子都成为了新教牧师。[6]
由于新教的增长威胁到罗马天主教,罗马天主教鱼1531年10月11日攻击苏黎世,称为卡佩尔战役,苏黎世被迫签订不利的和平协议,慈运理在此战争中过世,瑞士的部分地区因此恢复了天主教。1531年12月9日年仅27岁的布林格被推举为慈运理的继任者,成为了瑞士改革宗的领导者直到他过世,期间他也推行了学校制度的改革。身为与罗马天主教对抗的领袖,布林格头十年每周讲道6~7次,在他待在苏黎世的这段年岁里,大约讲了7500次道,也为神职人员及平信徒写了许多著作,包含多本注释书、苏黎世的历史、圣经年表、大量神学著作等,其作品总量超过路德及加尔文的总和。其中最受欢迎的著作是《十年》,是他发表的50篇讲道系列集结成的教牧神学论文,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欧洲各地。[7][8]
Remove ads
神学立场
- 布林格坚信“唯独圣经”,圣经是最高标准。且支持约翰・加尔文的观点,认为信徒是“因信称义”才符合圣经。
- 对于当时成为争议的马利亚的崇拜问题,布林格认为马利亚是作为一个人并愿意将自己献给上帝而因着圣灵感孕生下耶稣基督,故不能容忍对于马利亚的崇拜及祷告。[9]
- 在对于先知的诠释上,布林格认为真正先知的职责无非是解释圣经,防止错误和邪恶,捍卫虔诚和真理,不仅要教导,还要学习和努力,在所有人的心中灌输正义、信仰和相爱的观念。并且先知要帮助那些游移不定的人,唤醒和劝勉那些缓慢徘徊在主道上的人。 因此,在布林格早期的著作中,布林格强力地支持慈运理对于“先知作为圣经的守望者和解释者”的双重概念,并透过圣经对先知的教导应用在加强新教神职人员的身份和权威。 他透过对哥林多前书 14 章 3 节中阐述的造就、劝勉和安慰职责的关注,加深了对先知任务的理解,强调先知的积极职责(即建立),而不是谴责和拆毁的消极职责。[10]
Remove ads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