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蛇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蛇函(ophiocistioids)是一类已灭绝的棘皮动物,生存于古生代奥陶纪至中生代三叠纪[2],是棘皮动物门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的6个纲里唯一没有延续到现代的一类。它们被认为是现今海胆纲及海参纲的姊妹群,具有介于海胆和海参之间的形态特征。[3][4]
Remove ads
名称
海蛇函的学名"ophiocistioid"是来自于希腊文ophis(蛇),另一希腊字kiste(盒子)[4],以及字尾eidos(形式),指的是它们坚固的体盘以及从体盘边缘伸出的、有如海蛇尾的腕的多条管足。
描述

海蛇函的身体呈扁盘状,五辐对称,口位于体盘下方(腹面)的正中央,口器构造复杂,由5枚颚骨和一系列铰合骨片组成,这些特征和海胆相似。如同海胆的口器被称作“亚里士多德灯笼”(Aristotle's lantern),研究者也用“灯笼”(lantern)来称呼海蛇函的口器。
海蛇函似乎没有肛门,但体盘上表面有筛板,被似乎是生殖孔的构造环绕。
五条步带自口部发散至体盘腹面的边缘,但没有延伸到背面,每条步带各自在体盘边缘长出许多大小不一、覆有细小骨板的管足(一说是腕)。[4]
完整的海蛇函躯体化石非常稀少,大多数的属及种都是根据零散的颚骨化石定名的。这种来自海蛇函的特殊“牙齿”化石有一个专有名称:Goniodonts。由于其完整化石的稀缺性,目前对海蛇函的生活习性所知甚少。[3][4]
奥陶纪的Volchoviidae科以及志留纪的Sollasinidae、Rhenosquamidae和Eucladiidae科属于同一演化支,在石炭纪早期灭绝,它们的体表覆盖着坚硬的骨板,海蛇函纲为数不多的躯体化石主要都是这类海蛇函留下的。而另一个演化支则一直延续到三叠纪,包括Rotasaccidae及Linguaserridae科,其特征是体表骨板退化,变成了位于体内的轮形小骨片,和海参的骨片相似。[5]
Remove ads
分类
海蛇函纲下分为六个科:Volchoviidae、Eucladidae、Sollasiniidae、Rhenosquamidae、Rotasacciidae和Linguaserridae。[5]其中Rhenosquamidae科是否属于海蛇函纲是存疑的,因为其模式属Rhenosquamus的化石中被认为是海蛇函特征的“鳞状管足”的器官实际上可能不是这样的结构。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