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青斑蝶
一种蝴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青斑蝶(学名:Tirumala limniace,英文俗名:Blue Tiger,别名:淡小纹青斑蝶、淡色小纹青斑蝶、粗纹青斑蝶、粗纹斑蝶、淡青蝶、叉斑蝶)在台湾又名淡纹青斑蝶,是属于蛱蝶科的一种蝴蝶,是青斑蝶属的一种。分布于东洋界。模式产地为中国[1]。
翅膀有蓝色条斑,雄蝶后翅具有袋状性标构造,雌蝶则无此构造。多世代蝶种,主要栖息浅山丘陵至海滨,在都市也能自然累代繁殖的种类,几乎全年可以看到成蝶[2]。飞行缓慢,爱访花。秋季会大量聚集在开花的树木上,雄蝶亦喜欢吸食路旁的藿香蓟,在冬季又有群集过冬和迁徙习性[3]。幼虫的寄主皆为夹竹桃科之萝藦亚科植物,全部有毒[4]。
Remove ads
分布
中国(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西藏、香港)、巴基斯坦、台湾、日本、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尼[5][6]
形态
幼虫身上黑白相间的横纹,让人联想到斑马,虽然两者花纹相似,目的都是用于增加生存机会,但意义却不同。幼虫利用黑,白两相对比的颜色,向以视觉搜寻猎物的天敌传达出警告意味,属于警戒色的一种;群居的斑马则是利用花纹将自己融入群体中,让色盲的狮子无法轻易锁定目标。[2]
雌雄斑纹相似。躯体、头、胸及足呈黑褐色,上有白色班点与线纹。腹部背侧暗褐色,腹侧橙色有白纹,左右两侧有纵走白点列。前翅翅形近三角形,外缘近翅顶处略向外突出。后翅颇圆,外缘前段稍成波状。翅背面底色暗褐色,翅面密布半透明青白色斑纹,近翅基处呈线条状,外半部则呈斑点状。前翅M3室基部斑纹分为内侧纹及外侧纹。雄蝶后翅袋状构造开口位于CuA1室内,并使旁边CuA1,脉略弯曲。翅袋状构造内及开口附近有灰色特化鳞。翅腹面斑纹类似背面但除了前翅内侧成暗褐色以外,其余翅面呈浅黄褐色。雄蝶后翅袋状构造后翅袋状构造半圆形、浅黄褐色,末端暗褐色。毛笔器之毛状构造橙黄色。缘毛黑白相间。[4]
|
习性
孵出的幼虫会先取食卵壳,继而取食寄主的叶,每次脱皮后,幼虫会把旧皮吃掉,只留下头壳。1龄幼虫的口器不够强壮,因此只能刮食叶片下表面的叶肉组织,形成只剩叶片上表皮蜡质的窗形食痕。2-3龄幼虫会直接啃食并在叶片中间留下许多孔洞。蛹常化于寄主叶片、叶柄下侧或附近杂物隐蔽处。幼虫的寄主皆为夹竹桃科之萝藦亚科有毒植物,包括:[2][4][7][8]
Remove ads
雄性青斑蝶吸食吊裙草
多世代蝶种,全年可见成蝶活动。出没于平地到低山约海拔0-1000米地区,包括日照的林道和林缘、山峰附近洼地、田野旁和森林相邻的草地和防风林洼地都可以看到它。雌蝶偏好产卵于寄主叶片下表面。[6][7]
冬季会和其他斑蝶群集在山谷过冬。在台湾,北台湾的成蝶于冬天会往南飞度冬,但中部仍可见少量成蝶活动,寄主植株上也能发现少量的幼生期个体。[2][3]迁徙的飞行距离很长,曾有自日本飞来的个体[9]。
亚种
- T. l. limniace
- T. l. leopardus (Butler, 1866)
- T. l. ino (Butler, 1871)
- T. l. conjuncta Moore, 1883
- T. l. bentenga (Martin, 1910)
- T. l. makassara (Martin, 1910)
- T. l. orestilla (Fruhstorfer, 1910)
- T. l. vaneeckeni Bryk, 1937
- T. l. exotica (Gmelin, 1790)
- 未命名亚种 Vane-Wright & de Jong, 2003
Remove ads
参考
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