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淡紫拟青霉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淡紫拟青霉菌(学名: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又称淡紫紫孢菌[3],是线虫草科紫孢霉属的一种真菌[4],已自土壤、沉积物、污泥、昆虫与线虫样本中采得。在线虫卵中也发现了这种菌,偶尔也会在根结线虫和胞囊线虫的雌性体内发现。此外,它也经常出现在许多作物的根际中。在摄氏8-38度的温度下皆可生长,其中以26-30度较佳,且对pH值与生长基质的耐受范围也相当广[5][6]。本种因可感染线虫而被用于对抗线虫虫害的生物防治剂。
Remove ads
分类
淡紫拟青霉菌于1910年由美国真菌学家查尔斯·索姆发表描述,当时被归入青霉属中,学名为Penicillium lilacinum[7]。1974年Robert A. Samson将其改归入拟青霉属(Paecilomyces)[5]。2000年代的研究发现拟青霉属非单系群[8][9],后有学者发表新属紫孢霉属(Purpureocillium)并将本种分入其中,属名意指“紫色的孢子”,得名自该属真菌紫色的分生孢子[10],本种的分生孢子呈椭圆形至梭形,由菌丝末端的特化结构瓶梗产生,分散排列成链状结构,表面光滑至稍微粗糙,尚未观察到厚垣孢子;菌丝为透明,宽2.5-4微米[5]。
致病
淡紫拟青霉菌在少数情况下可感染人类致病[11][12],大多数患者为免疫缺乏者或体内留置医疗器具(如人工晶状体)者[13][14],有研究显示本种可能为感染免疫缺乏与免疫正常者的新兴病原[15][16]。
生物防治剂

植物寄生线虫对多种作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化学防治是植物寄生线虫管理中广泛使用的方法。然而,由于环境危害、成本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供应有限或重复使用后药效降低,化学杀线虫剂目前正在重新评估。
1966年即有研究发现淡紫拟青霉菌可感染线虫的卵[17],其菌丝在线虫卵的表面上生长后可形成附着器(菌丝尖端的膨大特化结构),进而穿透卵壳、杀死线虫、并产生更多的分生孢子以继续感染周围的卵。目前淡紫拟青霉菌已自多种线虫与多个地区的土壤样本中被发现[18][19]。本种可用于生物防治以对抗线虫的虫害,秘鲁已有数个野外试验成功使用本种抑制线虫虫害[20],当地的品系进而被送至世界各地不同气候、作物的环境下进行测试[21],各品系感染线虫的毒力不同,有时,在体外或温室试验中看起来很有希望的品系却无法在田间提供控制。[22]。
人们已经研究了淡紫拟青霉菌(P. lilacinum)产生的多种酶。其中一种具有抗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卵生物活性的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已被鉴定[23]。一种淡紫拟青霉菌菌株已被证明能够产生蛋白酶和几丁质酶,这些酶可以削弱线虫卵壳,使狭窄的感染栓能够穿过。[24]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