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清华大学校歌

维基媒体消歧义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清华大学校歌是于北京清华大学和于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共同的校歌,在清华建立初期制定。第一首校歌词曲皆由1913年始在清华任教的美籍音乐教师凯瑟琳∙西里小姐(Miss Katharine E. Seelye)所作,词为英文,题名“Tsing Hua College Song”。1923年前后,开始出现重视中国文化的呼声,清华大学重新公开征集中文校歌,最终采用了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何林一夫人张丽珍女士[注 1]谱曲[1]

建校初期

Thumb
1916 The Tsinghuapper 校刊首次刊登的校歌谱曲

1913年秋,清华学校聘请了新的美籍音乐教师 Miss Katharine Elizabeth Seelye[2][3],她为清华学校撰写了英文校歌。歌词刊登在1914年的《清华年刊》[4],词曲刊登在1916年的《清华年刊》[2]。“Tsing Hua College Song”的歌曲词谱,内容符合清华干练、团结的作风,完全的美式风格[5]

类似地,同时期还产生了拉拉队歌《清华优胜歌》(Tsing Hua Song 或 Cheer for Old Tsing Hua)[6]。刊载于1914年8月《清华年刊》上[7],没有明确表明作者,其采用“Amherst Fight Song”乐谱,歌词亦与之相近[8][9],深受学生欢迎,常在校队比赛时齐唱[10]

前二首校歌于1917年通过征文,被译为中文,刊登在同年6月的《清华周刊·增刊》上[8][10]

国文校歌 本校校歌,向只有英文,而中文以乐谱文词,难求尽善,尚付阙如。兹就英文校歌,译成国文,由校中先予宣布,作为暂时行用,以求唤起同学爱校之心耳。
— 1917年6月16日《清华周刊·增刊》校闻
Remove ads

清华校歌

更多信息 英文校歌[11], 中文译文 ...
Remove ads

清华优胜歌

更多信息 Tsing Hua Song, 中文译文 ...

“清华前进”进行曲

Thumb
“清华前进”进行曲

后尚出现《清华爱国歌》、《“清华前进”进行曲》(March "Forward Tsing Hua")等歌颂清华乐曲[12]

其中,由时任提琴导师的托诺夫先生(N.A. Tonoff)创作的《“清华前进”进行曲》是献给清华廿周年纪念的礼物[13]。作者是俄国小提琴家,曾任西伯利亚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俄国革命后暂居中国,在平津两处专从教授工作。1930年受聘为清华音乐教授,“清华前进”即是在此期间创作的。

此次本校所收之礼物中有一件是向未有过的,亦是最值得注意的,即是托诺夫先生献给本校的 Forward Tsing Hua 。
···
(二)乐曲大意——因为此是一进行曲,故亦只得将曲意减得极简。此曲共分三部,第一部是从 Forward 字著点,写出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二部是短音调,从幽静的情调中写出清华天然环境的美,人人愉快的气象,活泼的精神,像野兔在短草中的跳跃,像乡间幼女欢乐的歌踏。第三部的起始吹着每早晨兴时的号声,接着便是一赞咏歌形式的曲,极幽雅而庄严。但此段中的情感不甚易领会,只得凭听众自己去感受。
— 1931年5月《国立清华大学廿周年纪念刊》
Remove ads

校呼

建校初期,产生“校呼”(Tsing Hua Yells),为校际球赛上为校队加油的呼号[14][15]

更多信息 Tsing Hua Yells ...

现行校歌

Thumb
清华学校校歌原稿,刊于1924年3月27日《清华周刊》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重新公开征集校歌,1921年11月25日,在《清华周刊》227期有征求新校歌的启事:

兹接校长处送来启事一则,特为披露于下[5]

征求国文校歌

查本校校歌只有英文,而无国文,现在征求国文校歌。校中教职员暨学生,不乏精于诗歌之士,或就原有英文校歌,译为国文校歌,或用国文,另作校歌,均所欢迎,如有佳稿请交校长处,以便择优采用为荷。

最终采用了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何林一夫人张丽珍女士谱曲,赵元任编合唱。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于1924年3月18日全体练习试唱,3月20日在大礼堂正式合唱,刊载于1924年3月27日《清华周刊》。为帮助学生理解,汪鸾翔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析。贺麟先生言之:“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16][17] 此后英文校歌由中文校歌取而代之,目前在学校内认同率很高[注 2][18]

清华大学校歌
汪鸾翔词 张丽珍曲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校歌 1]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校歌 2]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校歌 3]
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校歌 4]
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校歌 5]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1. 北京清华、新竹清华官网和大多数地方常写为“然中央”,原稿应为“岿然中央”。
  2. “服膺守善心无”有被误做“服膺守善心无”。
  3. “器识先”有被误做“器识先”。
  4. “孰绍介是”有被误做“孰介绍是”。
  5. “赫赫吾校名无”有被误做“无”。

Thumb
Thumb
Remove ads

换曲风波

1928年,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曾打算更换清华校歌,因认为其“无理想、无意义、文字亦多不通”[19]。根据吴宓的日记,在1930年1月6日时,有这么一条纪载:“晨十时,罗校长招宓至办公室,以所作《校歌》相示。”[20]

1930年5月4日,国立清华大学19周年校庆游艺晚会上,校长罗家伦宣布制作新歌,杨振声吴宓修正,赵元任谱曲。并请练习者登台一唱,得到掌声一片。但半个月后罗家伦被部分学生驱赶而辞职,新校歌不了了之。[8]

抗战期间,清华与北大南开合组西南联合大学,为此需要新的校歌。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会核定《满江红》为联大校歌,作词者为联大中文系教授罗庸,作曲者为由清华研究院毕业生张清常。[8]

校歌释义

因为校歌为文言文,其中的典故、涵义对旭多人来说难以一看即知,如贺麟先生所言,当时有些同学“歌焉而不审其义,唱焉而不究其旨”。因此,汪鸾翔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析。同年,贺麟先生也在《清华周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书后》,对“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的涵义作了论述[21]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讲述清华的地理位置,即“西边是山,东边是海”,清华位在其间。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之句,汪鸾翔解释说:“今世最亟需之学术,尤莫亟于融合 东西之文化,故本校歌即以融合东西文化为所含之元素”。“中西会通”是清华学派的重要主张[22]

“大同”二字,见于《礼运》,乃国界化除,人人平等,世界极乐之象。此境虽非一蹴可及,然人道须以此为归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见《周易·乾卦》,亦本校校训也。“春风化雨”用孔孟教学故事,吾校师生时时念此,则冲突可少,爱情自深矣。

Remove ads

注释

  1. 因何林一夫人不是清华正式教职员,因此其姓名在不同来源中有不同说法,后经张家家属更正,确认谱曲者姓名正确写法为“张丽珍”。在中文校歌诞生后,中英文两首校歌常常在很多场合先后演唱。
  2. 据2008年一份校园随机样本调查,16人全部都知道清华校歌,15人会唱,大多数人从开学军训一二·九合唱学得。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