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渗流理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渗流理论(英语:Percolation theory)是数学和统计物理领域中研究随机图上簇的性质的一套理论。举例来说,假设有一多孔材料,求问液体能否从顶端贯穿该材料直至到达底部。渗流理论将此抽象成以下数学问题:建立一有n × n × n顶点的三维网格模型,相邻顶点p的概率是连接的,或者说有(1-p)的概率是不连接的,每条边连接与否相互独立。渗流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当n很大以至于体系可以近似为无限网格时,求问至少存在一条贯穿整个网格的路径(称为渗流)对应的p的范围。这一p的下界,pc,称为渗流阈值英语Percolation_threshold。该问题由布罗德本特和汉默斯利于1957年提出,[1]其后相关问题被广泛研究。

上述问题称为边渗流键渗流(英语:Bond percolation),是渗流理论两种主要的渗流形式之一。另外一种是点渗流(英语:Site percolation),与边渗流不同的是,每个顶点p的概率是“占有”的;相应有(1-p)的概率是“空缺”的,如果相邻两个顶点皆属于占有则它们之间是连接的。而问题相同:求给定p值时,整个图是否渗流。

Remove ads

渗流阈值

根据零一律,一个无限的随机图是否渗流的概率要么为0,要么为1,处于这一转折的临界概率称为渗流阈值,记作pc。少数简单模型的渗流阈值有精确的解析解。例如,一维点阵的边渗流和点渗流阈值均为pc=1,这个解是平凡的;[2]二维方格的渗流阈值曾困扰物理学界20年,直到1980年代由哈里·凯斯滕英语Harry_Kesten给出完整证明,其边渗流阈值是1/2(参见Kesten (1982))。[3]另一种已知精确解的特殊情况是贝特晶格英语Bethe_lattice(该模型的每一个顶点z个近邻顶点,如此延伸,没有回路),

以下给出d维简单立方模型的渗流阈值数据:

更多信息 d, 配位数z ...

实际计算中,当网格边长n较大时,比如n=100,一个体系是否渗流的概率在pc附近的变化已经非常尖锐。

Remove ads

渗流临界指数

模型在渗流阈值附近的行为可视作一种相变,因为有些表征性质的物理量是发散的,比如簇的期望大小。标度理论认为模型在渗流阈值的性质可以用一系列临界指数描述。例如,相互连接的点(点渗流)或边(边渗流)构成一个簇。当时,簇大小的分布趋于,其中为簇的大小,为该大小的簇出现的概率,费舍尔指数Fischer exponent)。

又如,两个距离为的点属于同一个簇的概率呈指数衰减,其中反常维度Anomalous dimension)。

在渗流阈值时,无限的簇可视作一分形。以该无限的簇上的一点为中心,长度为半径范围内属于该簇点的个数(簇的质量)满足称为分形维度Fractal dimension)。以上三个指数满足

渗流临界指数及关系也是渗流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Remove ads

相关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