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温伟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温伟耀博士(Dr. Milton Wan Wai-yiu,1952年),牛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基督教学者,灵修神学和汉语神学专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及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神学教授。由于曾经历丧妻、丧父、丧幼女的悲惨遭遇,他亦被称为“当代约伯”[1]

事实速览 温伟耀, 性别 ...

简历

温伟耀1952年生于香港,中学就读香港培正中学[2],1970年入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1973年获物理学理学士学位。1975年以量子力学研究取得中大物理学哲学硕士学位。1978年在中国神学研究院取得基督教研究硕士学位。1978年他参与赵天恩博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创立的“中国教会研究中心”关心中国大陆的教会,并协助赵博士所创的期刊《中国与教会》。[3] [4]

1980年举家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及基督教神学,博士论文为 "Authentic humanity in the theology of Paul Tillich and Karl Barth" [5],1984年取得博士学位后返回香港。1985年9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第二个哲学博士的学位,主要是研究北宋二程修养工夫的哲学 [6][7],师从劳思光,1990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3]

1989年“六四事件”后,温氏移民加拿大。1998年,温氏返回香港,担任崇基学院神学院“中国文化与基督教”课程的老师,其后他负责“当代基督教教学资源中心”,以暑期密集课程方式为内地学者提供全面的基督教教学训练,并提供基督宗教研究相关的教材。[8]

199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并兼任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莫庆尧医生杰出神学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亚洲神学中心研究员。温氏并致力参与中国学术界对基督教的研究及教学,曾被邀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七所大学的客座教授。[9][10]

由1984年至2016年,温氏先后任教于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加拿大安省神学院 (Ontario Theological Seminary,后改称为天道神学院 Tyndale University and Seminary)、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温氏亦同时担任加拿大麦恒华人长老会 (Markham Chinese Presbyterian Chur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加拿大城北华人基督教会(Richmond Hill Christian Community Church)香港播道会泉福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顾问牧者。[11]

2016年5月,温氏退休,退休后继续从事灵修神学及汉语神学的研究和写作。[12]

Remove ads

学术研究

灵修神学

1980年至1984年,当温氏在牛津大学修读系统神学期间,他在课余研读了大量灵修神学的经典,包括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典籍,开展了他“灵修神学”的探索。1985年返回香港后,温氏大力推广灵修神学,在八十年代在香港掀起一股灵修神学的热潮。1984年至1989年,温氏经历了幼女严重智障、妻子和父亲逝世的不幸事件,他称这些“面对苦难”经历令他对灵修神学有再进一步探索。[13]

在灵修学方面,温氏尤其欣赏被称为“基督的小花”的法国修女小德兰(Thérèse of Lisieux)。温氏形容小德兰的灵修学以“爱”为中心,对灵性有极深的体会和表达,她的自传感动人心。[14]

心理辅导和灵修学大师卢云神父(Henri J.M. Nouwen)是其中一位影响温氏生命最深刻的人[15]。1987年温氏妻子去世后,他带着严重弱智的女儿从香港到多伦多找卢云。卢云说了一段他“终生不会忘记的说话”:“你的女儿是天使,是上天差派她来保护你,保护你不会堕落成为一个滚逐名与利的人。”1991年,温氏出版卢云的《无能者的大能》曾引起风波,因为有基督教的牧者和机构反对他以天主教神父为师和介绍天主教的灵修学。[16]

温氏在灵修神学的著作包括:

  • 《灵欲交融:历代灵修学家对雅歌的属灵经历》[17]
  • 《心灵爱语:当我陷入灵命低潮的时候》[18]
  • 《无能者的大能》[19]

汉语神学

1999年温氏从加拿大返回香港,开始了汉语神学的建构,研究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深层问题,尝试以基督教传统与当代中国文化作出互动和对话。研究包括:基督教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积极意义,基督教的‘公共性’和‘独一性’,基督教与儒学天道与人性等汉语神学的核心问题等。主要对像为中国学术界。[20] [21][13]

温氏在汉语神学的著作包括:

  • 《传统氤氲与现代转型—中西文化三人谈》[22]
  • 《生命的转化与超拔:我的基督宗教汉语神学思考》[20]
  • 《“无限智心”是“谷鲁(Grue)”? : 基督宗敎对牟宗三“道德论证”的判敎》[23]
  •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24]

个人生活

温伟耀元配罗雅玲,1972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艺术系[25]。1980年,温氏举家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期间诞下患有严重智障的幼女温晓华。1984年学成回港,发现妻子得了末期癌症,他的父亲亦罹患失智症。在1987年不到半年间,他的父亲与妻子相继离世。[4]

1989年,由于经历丧父丧妻之痛,加上发生天安门六四事件,中国对示威学生开枪,温氏认为中国没有希望,决定离开香港,移居加拿大。[4] 之后在加拿大续弦再娶叶丽芬,但再婚后仍经历种种困难:长女全然不能接受新母,以为父亲遗弃她;叶丽芬亦表示不晓得如何当后母,宁愿离开以免争端。[26] 1994年,严重智障的幼女突然被加拿大政府勒令离境,当温氏将她带往出生地英国,英政府因不愿意负责高昂的医护费,亦不愿接纳她,并怀疑作为后母的叶丽芬想遗弃继女。[27] 2008年2月11日,患有严重智障的幼女温晓华逝世,享年26岁。[28]

逸事

2010年4月26日,梁燕城在《信报》发表〈从罗尔斯正义论看功能组别〉文章,反对废除香港立法会功能组别[29] 6月11日,专栏作者何信问温伟耀:“最近梁燕城的言行,遭到教外的耻笑,说唐君毅竟收了这样的弟子,基督徒在非信徒面前根本抬不起头!当人们讨论梁燕城时,便会想起你。”温伟耀回答:“我和梁燕城道不同不相为谋!”[13]

荣誉

  • 1997年,被加拿大的杂志Toronto Life选为十个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之一。[4]
  • 2010年,凭《生命的转化与超拔:我的基督宗教汉语神学思考》获第卅一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神学著作组年奖”。[30]
  • 2015年,获神学院最佳教学奖(2014-2015)。[31]

著作

  • 温伟耀(2017)。《灵欲交融:历代灵修学家对雅歌的属灵经历》。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 温伟耀(2016)。《今生.来世》。香港:明风出版社。
  • 温伟耀(2015)。《成圣、成仙、成佛、成人:正视人的高贵与丑恶》。香港:明风出版社。
  • 温伟耀(2014)。《为什么要我信耶稣?》。香港:明风出版社。
  • 温伟耀(2013)。《上帝与人间的苦难》。香港:明风出版社。
  • 温伟耀(2012)。《温伟耀六十自选集》。香港:卓越使团。
  • 温伟耀、郭齐勇、赵林(2012)。《传统氤氲与现代转型—中西文化三人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温伟耀(2012)。《是否真有神的存在》。香港:明风出版。
  • 温伟耀(2009)。《生命的转化与超拔:我的基督宗教汉语神学思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温伟耀(2004)。《成圣之道 : 北宋二程修养工夫论之研究》。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 温伟耀(2003)。《“无限智心”是“谷鲁(Grue)”? : 基督宗敎对牟宗三“道德论证”的判敎》。香港 : 宗敎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ISBN 9789628655601
  • 林荣洪、温伟耀(2001)。《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香港:崇基学院神学院。ISBN 9789627137337
  • 温伟耀(1999)。《如何按照神的旨意祈祷?》。香港:卓越使团。
  • 卢云、温伟耀(1997)。《心灵爱语:当我陷入灵命低潮的时候》。香港:卓越使团。
  • 温伟耀(1997)。《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香港:卓越使团。
  • 温伟耀(1996)。《成圣之道:北宋二程休养功夫论之研究》。香港:文史哲出版社。ISBN 9789575490294
  • 温伟耀(1994)。《异乡情》。香港;卓越使团。
  • 温伟耀(1991)。《无能者的大能》。香港:卓越使团。
  • 温伟耀(1979)。《共产主义与基督教》。香港:天道书楼。
Remove ads

学术文章

  1. 〈作为“公共神学”的汉语神学:二十年来中国本土基督宗教研究的神学定位〉。《传承与发展:第四届汉语基督教研究圆桌会议论文集》(杨熙楠、林子淳、高莘编)。香港:道风书社,2012。27-40。
  2. 〈面对现代化的洪流:基督教与儒学的回应〉。《江海学刊》(2012年1月):47-52。
  3. 〈关于跨文化神学的反思:以“汉语神学”为例〉。《基督宗教研究》(第十四辑)(卓新平、许志伟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383-395。
  4. 〈金钱的神学与灵修学:从西美尔到田娜与顾超〉。《基督教文化学刊》26(2011秋):255-272。
  5. 〈启示:21世纪基督宗教的挑战〉。《哲学与宗教》5(2011):121-135。
  6. "Revelation: the Challenge of 21st century Christianity",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Vol. 5 (Shanghai: Shanghai Renmin, 2011).
  7. "Theology of Money and Ascetical Theology: from Simmel to Kathryn Tanner and Philip Goodchild", in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Christian Culture 26 (2011): 71-80.
  8. "'Fear of the Lord' a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An Asian Reading of the Book of Prover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 1 (Dec. 2011).
  9. "Reflection on Cross-cultural Theology: Sino-Christian Theology as a case", Study of Christianity Vol. 14 (Beijing: Religious Culture, 2011).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