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满街都是圣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满街都是圣人,或称满街皆圣人,日本阳明学亦简作“満街圣人”[1],主要指明朝大儒哲学家王阳明和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此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人本有圣贤之心。也体现了中国明朝中期儒学的平民化、通俗化与平等观[2]。
出处和历史
满街都是圣人载于王阳明代表作《传习录》,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哲学论点之一。文言原文[3]:
|
|
Remove ads
哲学意义
《传习录》的这一简短对话,记载了王阳明对三个学生王艮、董沄、钱德洪因材施教的实例,贴现了儒家自孔子以来对不同学生有的放矢教育的传统[3]。
其中,王阳明认为“满大街都是圣人”不是什么怪事,这是从本质上看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本心,也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这与孟子“性善论”一脉相承,也与宋朝以来中国民间见解,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相吻合。王阳明另有《咏良知》,通俗易懂地写道:“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孔子之心、从善之心,只是后天被外界的见闻习俗的潮流所干扰蒙蔽,一旦自己的真心被指明认知,便不会怀疑自己的良知。圣人其实与常人没有本质区别,同心同性,所以王阳明认为“满街都是圣人”是个能被普遍接受的事实,并不是什么不寻常之事[4]。而人也有“生而知之”的天性。
对于教育。王阳明也以“泰山”与“平地”作对比比拟,以平地更为广大的现实,点出圣人并非高高在上,也不是用来受人顶礼膜拜的,作为老师,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摆正自己,甚至要放低自己姿态到“愚夫愚妇”那样,才能出来传道授业。
Remove ads
同文不同意
福建泉州有“满街皆是圣人” ,是对泉州城市的赞誉[5]。相传出自朱熹语:“此地方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说的是宋朝时泉州当地寺院众多,民风虔诚,人文昌盛,并无哲学含义[6]。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