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沪尾水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滬尾水道
Remove ads

沪尾水道,是位于台湾新北市淡水区,于日治时期明治29年(1896年)开始兴建的自来水供应设施,并提供淡水地区之用水需求,目前是台湾保存最古老的水道系统。当前指定为新北市市定古迹的保存范围,包括位于双峻头的水源地及附属设施群、以及位于淡水市区的少数文物。[1][2]

事实速览 沪尾水道, 别称 ...

沿革

Thumb
日治时期时的沪尾水道水源地平面图

淡水街庄自清领时期起,因民间饮用需求而开采浅井,该井深约2至15米,台湾水运系统的发展则始为1896年(明治29年),时任台湾总督桂太郎为改善卫生环境,则邀担曾于日本各地参与水道工程设计的英国苏格兰技师威廉·巴尔顿任为卫生工程顾问技师,及其聘为卫生工程技师协助的学生滨野弥四郎等人开始于台湾各地进行卫生工程调查与设计。[3]此后,台湾总督府借由大力投资水利建设,开始建设现代化水道设施以替代台湾过去汲取溪水、凿井的传统​。[4]

1895年的7月(明治28年),台湾总督府雇用淡水电信取扱所丹麦工程师韩森(E. Hanson)进行沪尾水道早期开发工程调查。韩森与陆军工兵部的大岛陆军测量手共同合作,于六日内完成了测量工作,并在八日内完成了测量图。工程计划选择位于沪尾2.6公里的双峻头二个涌泉作为水源,并采用了铁管进行水道铺设,1895年11月,民政长官水野向上级报告称,市民需要用水,而军事上也存在紧急需求,并于11月13日针对沪尾井水进行调查。1895年11月30日,总督裁定进行水道敷设。并在1896年2月成立水道事务所,聘请民政局临时土木部技师牧野实[5]担任此次工程的主任技师。[6]

牧野对其提出两个设计方案。第一个方案采用了位于月桃山水枧头庄的一、二号涌泉,透过引水进入市街,丘上设有滤过池和配水池,引水管线使用铁管。第二个方案则选择位于双峻头庄的三、四号涌泉,省略滤过池和配水池,直接引水进入市街,同样采用铁管进行引水。6月23日,民政局长提交了文件将水道工程的监督权移交给临时土木部。牧野再次提出详细设计方案,其中给水预计为13,000人,夏季最大用水量为每人6.75立方尺,总共87,750立方尺(2442CMD)。并取双峻头庄的一涌泉作为主要水源,另一涌泉用于灌溉。将供水区分为两个区域、五个工区。[6]

1896年7月11日,根据台北县知事通告,沪尾水道事务所被废止。并于1896年8月正式动工沪尾水道建设工程。9月11日,巴尔顿提出沪尾给水工事的调查报告书,并依据施工成本、供水需求量、供水稳定度及水质进行评估,提议以大屯山双峻头山区涌泉加以扩大,并根据先前提出的设计一并使用木樋和铁管,变更采铁管方式进行,费用概算为31,768金圆。[7]11月,牧野实调职,由总督府技师涩谷竞多接替他的工作[8]。后在1898年1月由十川嘉太郎接替涩谷继续负责工程。2月,十川提出变更设计,包括泉口粗石垣、水槽上家筑造,备用泉源周围设置粗石垣小堰堤,市街供水已经购置了铁管,并设定了20,000人用水计划,以及贮水池的预定地。[9][10][6]

最终,在1899年的3月31日(明治32年),水道工程全部完工,竣工费用为102,689.445金圆。4月1日开始供水。[11]并沿着现今的水源街,一路通往淡水市街。使淡水市街及周边地区成为台湾最早采用自来水供应的区域之一,提供给军事港口与市街用水需求。[12][13][14][6][15]

战后,沪尾水道交由台湾自来水公司第一区管理处负责,并作为“北投子净水场”持续使用,为保护水源则非对外开放。2004年9月16日,沪尾水道被台北县政府宣布为县定古迹,其中包括沪尾水道的现存设施(取水口、事务所、庭院、入口大门、警卫室)与排气阀室,另有一立式消防栓,现被移至前清淡水关税务司官邸展示。

Remove ads

设施

沪尾水道的源头位于低海拔的天然地下水源,取自大屯山麓双峻头庄第三和第四涌泉。为保护水源,周遭地区规划为保安林而形成自然环境。[16]淡水国小后侧高地则设有大型配水槽,供应给水区用户使用,昔日范围包括“淡水街”、“淡水街油车口”、“沙仑子”、“水碓子”和“竿蓁林”等地庄。

双峻头水源地

水源地位于水源街庄子内段山麓(今新北市淡水区水源街二段346巷5号),其出泉处设有一水池,以石块砌成一室,取水池上方刻有“双峻头水源地”的字样,拱门上则题有“沪尾水源”四字。战后时期,该建筑外侧原为木造建筑,后在战后改建为石砌立面,并在入口处大刻有题字“淡水水源”标语。[17]

附属建筑

水源地周围区域仍存有部分办公用建筑,包括入口红砖门柱、水源地事务所、守卫室。该处仍保存部分户外展示用文物,包括丁字型水管、曲管、消火栓等物件。[18]

排气阀室

排气阀室现存今淡江大学克难坡中段,昔日以调节水压使用,并透过以高低地势差水力及送水水道设施加压共用输水,让水源由较高处能送至市区。

其他设施

早期自来水系统由于成本等因素的限制,自来水并未通过管道直接供应至家户内。因此水道则在各市街设置水管头,提供自行携带水桶前来取水。由于自来水系统改进使许多水管头进行拆除回收,

沪尾水道最后一个被拆除的水管头原位三民街靠近金福宫附近。这些水管头被撤走后,有些被保存下来被移至前清淡水关税务司官邸展示。[19]

此外,新北市立淡水古迹博物馆收藏自来水表止水栓一件[20]、水管残件一件。[21]前清淡水关税务司官邸存有筒型立式消火栓一件。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