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汉官六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汉官六种是东汉时期陆续产生的六部关于汉代官制仪式的著作的总称,包括《汉官》、《汉官解诂》、《汉官旧仪》、《汉官仪》、《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汉仪》。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继承周公《周官》,对当时的官职制度进行了记录。但其“仅列官府之目,未详分职之名”[1]。因此出现了大量对官制进行详细解释的著作。《隋书·经籍志》即记载:“汉末,王隆、应劭等,以《百官表》不具,乃作《汉官解诂》、《汉官仪》等书。”[2]《续汉书·百官志》也记录了汉朝官制,但司马彪为西晋人,距离汉朝已有时日。因此《汉官》等书比班固《表》更丰富、比司马彪《志》更原始,可以弥补其不足,拥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秦汉官制仪式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3]
后世学者相继对散佚不存的《汉官》等书分别进行了辑佚工作,其中清代孙星衍所辑录的《汉官六种》最为完整详实,六书也从此并称。[3]
Remove ads
汉官
汉官解诂
《隋书·经籍志》:“《汉官解诂》三篇,汉新汲令王隆撰,胡广注。”[2]作于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原名《汉官篇》,是跟《凡将篇》、《急就篇》类似的小学作品;后胡广为其注释解诂。[4]
由于原书小学形式的限制,精要却不够详细,因此主角地位逐渐被注释代替,正文基本散亡,胡广注却较多被征引。[3]
汉官旧仪
内容只记录了西汉的制度。[5]除记录官制外,还花了相当篇幅来记录礼仪制度,因此在《隋书·经籍志》被归入仪注篇而非职官篇。[2]除孙星衍汉官六种合辑本外,另有四库全书馆的单独辑本。[6]
原名《汉旧仪》,后因记载中官制居多,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改称其为《汉官旧仪》,并列入职官类;马端临《文献通考》亦从此。[5][7]《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用《汉官旧仪》之名,分类则列入政书类(典礼之属)。[8][6]
汉官仪
《隋书·经籍志》:“《汉官仪》十卷,应劭撰。”[2]建安二年,汉献帝迁至许都,“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应劭十分慨叹,故著此书。[9]
《汉官仪》是六种汉官著作中最为系统、翔实的一部,最多为后世征引。[3]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
《隋书·经籍志》:“《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二卷,汉卫尉蔡质撰。”[2]常省称为“《汉官典藏》”、“《汉官典仪》”或“蔡质《汉官》”。[3]
内容“杂记官制及上书谒见礼式”。[5]
汉仪
《新唐书·艺文志》:“丁孚《汉官仪式选用》一卷。”[10]丁孚为孙权时东吴太史令。[11]原名《汉官仪式选用》,刘昭注《续汉志》时都称为“丁孚《汉仪》”。[3]
注释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