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济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沿革
关于济农一词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说来自汉语“亲王”一词,也有人说来是汉语“晋王”的蒙古语译音,发音逐渐被蒙古化,便衍生出“济农”一词(隋炀帝、唐高宗、宋太宗即位前均为晋王,故唐宋两朝有太子封晋王的传统,蒙古入主中原后,转译音变),意为“储君”或“副汗”。[1]
元代,济农为主持成吉思汗祭祀礼仪的大臣。明朝时期,蒙古汗廷继续存在济农之职,为蒙古可汗下属的主持朝政大事、兼管祭祀的官员。1512年(明正德七年),巴图孟克达延汗将蒙古各部重新划分为六个万户之后,济农统领右翼三万户,为万户长官。鄂尔多斯万户济农,兼管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守护者达尔扈特事务。清朝于1649年(顺治六年)在鄂尔多斯设伊克昭盟,实行札萨克制度后,仅在鄂尔多斯留下“济农”这一称号。自此,济农不再是军政官员称号,仅为专管八白宫及达尔扈特部落的官员称号。[2]
入清后,鄂尔多斯济农多由伊克昭盟盟长兼任,有时也由旗札萨克兼任。1766年(乾隆三十年),清廷下文,委任“鄂尔多斯札萨克贝子旗的贝子纳木扎勒多尔济为成吉思汗八白宫祭祀事务管理之札萨克。”1828年(道光八年),清廷指示伊克昭盟盟长称,很早之前,自鄂尔多斯七旗为祭祀成吉思汗事宜抽调了达尔扈特五百户,“将这部分民众不要归属王管理,而专门选出一名札萨克进行管理。”[2]
在喀尔喀,济农这个头衔出现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最初是授予留在外喀尔喀负责守护成吉思汗“查干苏勒德”者的特殊称号,但那些追逐权力和地位的王公和台吉们最终使得济农这一称号的涵义被淡化,后成为贵族头衔上的美号。[3]
清朝,理藩院直接管理鄂尔多斯济农,对济农的任免、奖惩均由理藩院执行。伊克昭盟盟长与济农分开设置之时,济农协助盟长专管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达尔扈特事务。但济农有权不通过伊克昭盟盟长而直接向清廷呈报、反映相关事宜。[2]
Remove ads
历任济农
大蒙古国建立前,成吉思汗曾任命木华黎将军为“全军济农”。元朝,济农由朝廷大臣担任。[2]元朝历史上第一位济农是甘麻剌,1292年起在八白宫守陵。[1]
自北元时期起,济农成为仅次于可汗的官员,由成吉思汗的后代、黄金家族成员担任。[2]1433年(明朝宣德八年),脱脱不花被推戴为蒙古的岱总汗后,以其弟阿噶巴尔吉为济农辅政,阿噶巴尔吉也成为蒙古历史上首位使用“济农”称号的蒙古贵族。[1]
1512年(明朝正德七年),巴图孟克达延汗重新统一东部蒙古各部,派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任“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等右翼三万户济农”。自此,鄂尔多斯济农由成吉思汗后裔、巴图孟克达延汗的后代世袭。[2]
大蒙古国至巴图孟克达延汗时期以前(13世纪初至16世纪初)曾任济农的部分官员有:[2]
巴图孟克达延汗时期(1512年)以后,担任鄂尔多斯济农的官员有:[2]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