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灰姑娘 (1899年电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灰姑娘 (1899年电影)
Remove ads

灰姑娘》(法语:Cendrillon[a]是一部1899年的法国奇幻电影,由乔治·梅里爱执导,改编自夏尔·佩罗同名童话故事。该片由梅里爱的明星电影公司英语Star Film Company发行,在公司片目中编号为219至224,宣传语标注为“grande féerie extraordinaire en 20 tableaux”(意为“20幕非凡大型奇幻剧”)。

事实速览 灰姑娘Cendrillon, 基本资料 ...
完整影片。

本片是梅里爱首部获得重大成功的电影。

Remove ads

演员

梅里爱电影中的演员在很多情况下身份未被确认。以下演员表中的大部分信息,均基于电影学者乔治·萨杜尔英语George Sadoul[b]、雅克·马尔泰特(Jacques Malthête)与洛朗·曼诺尼(Laurent Mannoni)对演员身份的考证结果。[3]

  • 芭拉尔小姐(Mlle Barral)饰演灰姑娘[3]。同年早些时候,芭拉尔还曾在梅里爱的卧室闹剧英语Bedroom farce新郎的困境英语The Bridegroom's Dilemma》中出演。
  • 布鲁特·贝农英语Bleuette Bernon[c]饰演仙女教母英语Fairy godmother[5]。梅里爱在19世纪90年代发掘了贝农,当时她正在“地狱”(L'Enfer)歌舞厅担任歌手。她在出演《灰姑娘》的同时,也在 “埃尔多拉多”(Eldorado)歌舞厅演出。此外,她还在梅里爱著名的《月球旅行记》中饰演了月球人女子菲比(Phoebe)[6]
  • 卡梅利(Carmelli)饰演王子[5]。卡梅利是梅里爱旗下舞台幻象剧院——巴黎罗贝尔-乌丹剧院英语Théâtre Robert-Houdin[d]的演员[7]
  • 让娜·达西英语Jeanne d'Alcy饰演王子的母亲——王后[3]。到1896年时,达西已在戏剧演出领域取得成功,但她离开舞台投身电影行业,成为最早转行电影的演员之一。她出演过梅里爱的多部电影,后来还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6]
  • 杜佩龙(Dupeyron)饰演一名派对宾客[3]
  • 乔治·梅里爱饰演午夜时钟精灵与一名戟兵[3]。据悉,在自己制作的520部电影中,梅里爱至少在300部里出演过角色[8]
Remove ads

制作

Thumb
古斯塔夫·多雷的插画对梅里爱产生了影响

梅里爱以古斯塔夫·多雷的版画为蓝本设计了这部电影的视觉风格,多雷曾为佩罗童话集的某个版本绘制过这个故事的插画(多雷的风格对梅里爱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有影响,尤其体现在这部电影,以及另外四部由多雷插画的作品改编电影中,这四部作品分别是《小红帽英语Red Riding Hood (1901 film)》、《蓝胡子[e]、《流浪的犹太人》(The Wandering Jew)和《吹牛大王历险记 (1911年电影)[f][11]。《灰姑娘》这部电影的直接灵感来源,很可能是1896年“薇薇安画廊剧院”(Théâtre de la Galerie-Vivienne)首演的舞台改编版,该版本由雷蒙德剧团(Troupe Raymond)于1897年圣诞节期间,在梅里爱自己的幻象剧院——罗贝尔-乌丹剧院上演[12]。梅里爱或许还从1895年沙特莱剧院上演的华丽舞台版《灰姑娘》中获得了灵感[13]。在梅里爱的的明星电影公司片目中,本片的编号为219至224,宣传语标注为“grande féerie extraordinaire en 20 tableaux”(意为“20幕非凡大型奇幻剧”)[3]

《灰姑娘》是梅里爱首部包含多个场景(画面单元)的电影,片中使用了六组不同布景,并有五次场景转换(他的片目将剧情拆分为更细碎的段落,将影片列为二十个画面单元,这种偏多的数量很可能是出于宣传目的设计的)[3]。《灰姑娘》中使用的临时演员数量极多,以至于梅里爱专门指定了一名“临时演员主管”来管理他们[6]。该片的特效通过多重曝光叠化英语Dissolve (filmmaking)替换剪辑技术英语Substitution splice实现[14]。电影中作为核心的魔法场景,为电影制作者提供了尝试叠化等多种特效手法的机会[15]。这部电影是被视为以明确设定的故事为核心的童话类电影的首部作品[15]。在默片时代,部分电影采用手工上色,尤其是欧洲电影[15]。本片在蒙特勒伊的摄影棚拍摄,部分画面通过手工进行了上色[15]。梅里爱早在1897年就开始尝试手工上色工作,《灰姑娘》便是早期手工上色电影的范例之一[16]。在这部电影中,色彩是布景或场面调度的关键组成部分[16]。为了完成上色,梅里爱委托了巴黎伊丽莎白·蒂耶里(Elisabeth Thuillier)的工作室,该工作室的女性艺术家团队会逐帧手工为影片添加多层色彩[16]

Remove ads

后续

1912年,在百代电影公司的监制下,梅里爱再次改编了这个故事,创作了《灰姑娘或水晶鞋英语Cinderella or the Glass Slipper》。这个版本并未取得成功,部分原因是梅里爱、费迪南·齐卡英语Ferdinand Zecca夏尔·百代英语Charles Pathé之间存在导演权冲突,另一部分原因是到1912年时,梅里爱的戏剧化风格已不再流行[12]。这部作品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已经遗失。据美国电影史研究者理查德·埃布尔(Richard Abel)所述,已再次发现的这部时长约6分钟的电影[15]

评价

《灰姑娘》是梅里爱首部取得重大电影成功的作品[17]。该片在法国露天影院以及欧美杂耍剧场都表现出色,并促使梅里爱创作了其他布景华丽、包含多个场景的叙事类电影。他的下一部多场景电影《圣女贞德英语Joan of Arc (1900 film)》(1900年),是他首部胶片长度超过200米的作品,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功[17]。电影史学家刘易斯·雅各布斯英语Lewis Jacobs认为,《灰姑娘》在银幕上对壮观场景的运用,也影响了塞西尔·B·德米尔的电影创作[12]

脚注

注释

  1. 译名参考自《当代经典电影解读》[1]
  2. 译名参考自《电影艺术与文学的发展研究》[2]
  3. 译名参考自《MoMA亮点》[4]
  4. 译名参考自《MoMA亮点》[4]
  5. 译名参考自《坚持初衷、挑战极限、实现梦想:非懂不可的100位电影大咖!不懂,别说你爱看电影。百年经典重现,回味无法忘怀的电影桥段!》[9]
  6. 译名参考自《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的女性电影理论与批评研究》[10]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