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为什么我是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为什么我是我?”(英语:Why am I me?,日语:なぜ私は私なのか?),这一哲学问题属于形而上学领域,是哲学和心灵哲学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述,下面是一种表述方式: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20年3月26日) |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存在,有许多人出生,许多人将会出生和死亡。但是,总有一个问题困扰在心中“为什么我不是别人的我,那个人的我?”(英语:Why am I me, rather than someone else?,日语:なぜ私は他の谁かではなく、この人物なのか?)
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名字。 例如,“我的问题”,日本哲学家永井均用尖括号表示“我”,即记为“<我>的问题” 。还有,与澳洲哲学家戴维·查尔莫斯使用“困难问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一词相对比,也有人用“更困难问题”(The Harder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来表述“我的问题”。[1]另外,由于问题的内容也可以说是“为什么现在在这里”(时间地点中的存在),所以有时将其称为“现在这里的问题”。
一些日本心理学家正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这个问题。这并不是说哲学家像他们那样通过思考或思想实验来讨论,而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统计和科学的调查,以分析的形式进行研究。在这种心理学的语境下,这个问题指的是,提出“为什么我是我”的人的心理状态,和有“自我经验”(日语:自我体験)的人的经验[2][3]。
Remove ads
概要



为什么情况不像第一张图的情况那样,而是以这样的某个点为中心的特殊情况呢?
显而易见,在日常社交生活中,很多人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不是只有哲学家才问过的问题,而是普通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但其实,并非每个人都遇到这个问题,渡边对日本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这类问题的发生率接近十分之一。 另外,根据天谷的调查,他们第一次遇到这些问题的时间大部分都是从小学高年级年到初中一年级。[4]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总结
视角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 ( 1623年 - 1662年 ),在逝世后发表的残篇中描述:
帕斯卡以这种方式事实上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没有具体回答。 18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里德 ( 1710年 - 1796年 ),对当时著名的法官Kames勋爵 ( Henry Home, Lord Kames ),的信里写道:
正如托马斯·里德(Thomas Reed)所表明的那样,涉及大脑或身体再生、重建的思想实验,已经在20世纪以来被哲学家讨论为各种形式。 著名的例子包括德里克·帕菲特的远程运输思维实验。 20世纪初,出生于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 薛定谔 ( 1887年 - 1961年 )以下列方式写了这个问题。
假设你坐在阿尔卑斯山某处道路旁的长椅上。…你所见到的一切——以我们通常的看法而言——早在你存在之前便已矗立于此,尽管经历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但几千年来几乎毫无改变。不久之后——确实不会太久——你将不再存在。然而,那些树林、岩石与蔚蓝天空,在你消逝之后,依然会持续数千年,不曾改变地存在着。
如此突然地将你从虚无中唤醒,让你短暂地享受这与你毫无关联的景象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呢?仔细想想,你存在的一切条件,其实和那些岩石的存在一般古老。几千年来,人类不断地挣扎奋斗,受伤,生育并养育子女。而女性则忍受着痛楚生下孩子。或许在一百年前,也曾有人坐在这个地方,和你一样带着虔敬而又淡淡哀伤的心情,凝视着夕阳中积雪万年的山顶。他同样由父亲所生,由母亲所产;他也曾经历与你同样的苦痛与短暂的喜悦。那么,他真的是和你不同的某个人吗?抑或他就是你自身,也就是你的自我?这种所谓“其他人”,是否真能以明确的科学意义区别出来?为什么你的兄弟不是你,而你自己又不是某个远房表亲?如果阿尔卑斯山的景色客观上并无差异,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执著地去寻求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同?
— 埃尔温·薛定谔 (1925年执笔/1961年出版)“道を求めて” 中村量空ら [訳][5]
。
Remove ads
候选答案
可能的答案是:
- “这是一个伪问题”
- “我是独我”
- “我只能说就是这样”
- “我过着所有人的生命”
- “我是全世界”
- “我也是消失了的”
但是,并没有一个答案正确。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所谓的唯我论有多种变体。从简单的常识说:“我知道我的感受,但我不知道他者的感受”。最强烈的立场是:“我所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这就像一个梦 。”如果您选择其中最强的一项,则可以解决本文中的问题。 换句话说,首先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在周围看到真正的桌子或椅子,只有在这个梦中我才能感觉到。 然后基本上解决了“我为什么是这个人”这个问题。 因为首先只有这个梦,所以只有这个梦而没有别的。参见梦的论证。
根据永井均的说法,如果您选择这一立场,那么本文中的问题将基本上收敛到存在问题。 换句话说,“为什么梦以外的东西都不存在,却只有梦存在?”
哲学家长井仁史指出,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答案。[6][7]换句话说,所要询问的事实实际上是确切的,但是对此没有任何解释,但是只能说这是事实(残酷事实) 。

脚注
参考文献
关联项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