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灯笼洲街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燈籠洲街市map
Remove ads

灯笼洲街市(英语:Tang Lung Chau Market)是香港湾仔区的一座街市,位于铜锣湾渣甸街59号。由建筑师黄祖棠设计,福记建筑公司承建,于1963年3月1日启用。该街市为香港首座复合式街市,即结合小贩摊位及商户档位于同一座建筑之中。原本由香港市政局管理,2000年1月1日解散后,改由食物环境卫生署管理。

事实速览 灯笼洲街市, 概要 ...
Thumb
灯笼洲街市方型通花砖墙立面
Remove ads

历史

扫杆埔街市

灯笼洲街市前身为建于1858年的扫杆埔街市,其木造屋顶桁架受白蚁侵蚀,并且日久失修,导致部分屋顶于1957年5月倒塌[1][2]。事后工务司署市政事务署于1957年5月18日,勒令所有街市商户迁出,以便封闭街市修葺[3]。肉、鱼及家禽的档贩迁至福兴里内,蔬菜摊贩则移到街市外继续营业[3]。随后市政事务署认为维修成本太高,建议原址重建街市,同时更改原有“扫杆埔”的名称[4]。有见当时当区居民称呼该处为灯笼洲灯笼洲街市,因此署方决定以此命名新街市[5]

重建计划

市政事务署于1957年12月提出重建计划,建议设立香港第一个复合式街市,所有小贩摊位及街市档位整合在同一座建筑[6]。计划拟建一庭三层高,设有200个售卖蔬菜及杂货的小型摊位,以及售卖肉、鱼及家禽的档位,更设有食堂、街市办公室及职员已婚宿舍[7]。其后于1958年,方案更改为四层并加设员工宿舍,并因工务司署缺乏人手处理此项目,1958年9月委派私人建筑师黄祖棠负责设计[8][9]

灯笼洲街市曾建议增建载客及载货升降机,连接三层零售商户,但香港政府以额外耗资10万港元为由拒绝[10]。对此市政事务署于1960年更改方案,整座建筑楼高四层,最低两层为街市,另外两层则用作员工宿舍,并预留结构以便日后有需要时再加建三层[11]。整个工程由福记建筑公司承建[12]。旧有街市拆卸工程斥资3,734港元,随后该处会安排打椿工程及兴建上盖[13]

街市原定于1962年8月完工,但市政事务署于同年5月建议在街市档位后面加设工作通道,以便档贩运送货物及处理食材[12]。当时署方发现其公众街市内,档贩与小贩管理队经常因为通道阻塞而有冲突,研究后发现为缺乏工作空间所致,档贩当时只能在占用公共通道切肉、去除虾壳或挑除鸡毛[12]。署方向市政局解释时称:“兴建一座可使用50年的街市,如果一开始知道其设计令人不满,那只会制造麻烦并没有意义。”,对此建议延迟启用并修改方案[14]

街市启用之前,市政局已经要求所有持牌小贩迁入新街市。然而水果摊贩代表于1963年2月23日与市政事务署见面,以水果容易受水淋湿而腐烂为由反对迁入[15]。因此署方决定安置水果、布疋及干货的小贩于街市南面的50个摊位[15]。其后于2月27日举行首次抽签,提供湿货摊贩156个流动摊位[16]。最终1963年3月1日,灯笼洲街市正式启用,并禁止小贩于街市附近街边摆卖[17]

管理易手

2000年1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解散市政局后,灯笼洲街市改由食物环境卫生署管理[18]

建筑设计

整体结构

灯笼洲街市位于铜锣湾渣甸街渣甸坊及逢源街交界,占地7,303平方英尺(约680平方米[19]。街市以钢筋混凝土建成一个楼高四层的长方型建筑,以横直线装饰,整个长形屋檐环绕街市外围;地下及一楼没有装上玻璃窗,只有横向百叶遮挡[19]。面向渣甸坊东南的立面采用方格遮阳板,而渣甸坊西南及渣甸街的立面则铺设交错的方型通花砖[19]。整座建筑设计符合现代主义整齐及合理规律的风格[20]

街市楼高四层,地方及一楼为零售区域,分别有三条楼梯连接[21]。二楼设有一个供档主使用的食堂、街市办公室及六间已婚宿舍,三楼则设有一般职员宿舍、厕所及饭厅,并在天台设有洗衣房,主要供市政事务署小贩管理队职员使用。两层中间更设有天窗引入阳光[21][22]

零售区域

街市地下设有21个鱼类固定档位,分别与建筑物较长一边平行,档位与墙身之间设有一条工作通道[23]。 另外地下备有卸货车位,主要供运肉货车使用。一楼设有肉类(6个牛肉、11个猪肉)及6个家禽固定档位,分别靠着其中三面外墙,当中只有肉类档位设有工作通道[23]。所有室内墙身及固定档位均有水磨石米饰面以方便清洁,地面则铺上抹平石米[21][23]。两层中间部分均设有小贩摊位合共156个,以抽签形式分配,主要售卖蔬菜为主[24]

营运情况

菜贩迁出街市

街市启用三个月后,已有部分菜贩向市政事务署要求迁回至街头营业[25]。当中提到摊位的前后两列为原有固定菜贩使用,后排及中间位置则分配予流动小贩,难以吸引顾客导致生意欠佳[26]。迁出的小贩改于渣甸街摆卖,并声称一小时的生意量多于街市整日的营业额[27]。当时市政局对渣甸街摆卖的小贩不作驱赶,时任市政局议员叶锡恩更于1963年6月25日下午到场视察[28][29]

直到1963年6月28日,灯笼洲街市内的摊位已重新调整,地下及一楼分别改成各有42个摊位[30]。同时市政局接纳小贩代表的方案,准许小贩于近街市指定区域摆卖[31][32]。虽则部分摊户需搬回街市营业,但摊贩位置将会定期对调以示公平[33]。其后于1963年7月,街市抽签改由跑马地鹅颈桥街坊福利主持,并获得市政事务署答应[34]。另外署方于渣甸坊及福兴里划定230个摊位,容许蔬菜及干货小贩摆卖[35]

街市一楼空置问题

早于1974年3月,市政事务署认为街市一楼空置率高,曾建议以灯笼洲街市为试点,设立小型室内熟食中心,取代街边熟食大牌档[36]。当时方案为每两个档位改建成一个熟食档位,合共可改建为7个档位,另外筑墙完全分隔家禽档位,以免造成食物污染[36]。该方案获得市政局小贩事务委员会支持,并建议署方就牌费问题拟定方案,呈交至街市及贩商事务委员会讨论[37]

经过食物环境卫生署检讨公众街市使用率后,原本位于街市一楼的摊挡于2010年迁至地下,并以胶带围封[38]。区议会曾于2015年提出,改建灯笼洲街市一楼为熟食中心[39]。时任香港立法会议员郭家麒建议署方重新招标,主力售卖有机食品或香港创意食品,相信其地段及定位能吸引顾客光顾[38]

2021年,民间组织“撑基层墟市联盟”曾向食环署申请使用街市一楼举办短期墟市,但署方以街市全层已冻结为由而拒绝[40][41]。时任湾仔区议会议员邱汶珊批评署方浪费资源,多年未有探讨可行的活化方案,并建议上址改作自修室[42][43]

2023年6月,时任湾仔区议会议员李碧仪遨请食环署讨论灯笼洲街市的未来发展,并提出以短期租约形式举办假日市集[44]。食环署回应该街市没有纳入“街市现代化计划”,并考虑关闭空罝率高的街市作其他用途[45]

Remove ads

现有情况

现时灯笼洲街市只有地下仍有摊档营运,提供36个档位[45]。根据食环署的统计,2024年已租出25个档位[46]。当中地下中央部分的摊位已改成菜档,部分鱼类档位亦已经空置[47]。原有肉类、家禽及规划以外的水果及干货摊档,均可以在地下营业[48]。开放时间为每日上午6时正至晚上8时正[48]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