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991年楊德昌導演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Remove ads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英语: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于1991年上映,由杨德昌执导的台湾史诗青少年犯罪剧情电影,本片改编自1961年发生于台湾台北市牯岭街青少年真实杀人事件[3]

事实速览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基本资料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被誉为台湾电影新浪潮最重要的电影之一。上映前,民生报曾在头版报导此片特殊的选角方式,但角色一直无法确定,过于仓促之下,曾一度暂时停止拍摄计划。饰演演员的选角、制作技术的繁杂及拍摄资金的衔接方面,造成相当大的困扰与挑战,总共历时110个工作日,才将本片拍摄完成。美国歌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所演唱的歌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英语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song)》中的一句歌词“a brighter summer day”,则撷取成为本片的英译片名。

上映后,该片角逐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然而未获提名。2016年3月22日,美国艺术电影碟商标准收藏发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4K数位修复版影碟[4],此一修复计划耗时超过十年,是该片首度正式发行DVD蓝光碟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2022年《史上最伟大的视听电影英语The Sight and Sound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2022》评选中排名第78位,是四部入选的华语电影之一,杨德昌的《一一》也入榜在内。[5]

Remove ads

剧情简介

Thumb
小四与小明

小四生长于公务人员的家庭里,父亲是广东人,母亲则出身上海,小四家族的周遭生活圈,平日皆以外省人为主。就读建中夜校的小四,最好的朋友是一位喜欢唱西洋歌曲的小猫王,他们去片场看人拍电影,去植物园里看人幽会,过着忙里偷闲的生活方式。他们周围的同学伙伴,都是外省挂“小公园”帮的,但他们并未积极参与其中。

小四在学校医务室认识一位清秀的女孩小明;他为她跷课逃学,也为她与眷村小流氓结怨。可是,小明因为家庭贫困而寄人篱下,换过很多家庭,所以极度缺乏安全感,交往过很多男朋友。当然,小四对这一切流言蜚语并不是没有耳闻,只是他选择不愿相信。

先前,“小公园”帮老大Honey为了女朋友小明,杀害了“217”眷村帮的头目红毛,跑往台南躲避风头后,再度回到小公园。Honey对小四很友善,也相信他和小明在一起能让小明幸福,而小四则被Honey的风采所吸引。可是,由于筹办中山堂音乐会幕后的帮派竞逐之下,“217”首领山东伪造车祸,害死Honey。


此时,小四父母的上海旧识汪狗,则要求身为公务员的父亲串通舞弊不果,因此陷害小四的父亲涉嫌通匪,小四的父亲因而被带至警备总部拘禁讯问,受尽反复侦讯与逼写自白书的煎熬。等他被释放后,已经变成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与此同时,为了替Honey报仇,小四等人则与本省挂的万华流氓联手,一同夜袭害死Honey的外省挂混混。

Honey的死讯和父亲的变化,让小四变得焦躁不安,并对现状愈发不满。某日,他发现自己的新朋友,父亲是军队司令的公子哥小马,竟私下悄悄与小明相好,乃暗下决心要惩罚小马。傍晚,小四带刀出门后碰上了小明,而小明则以自己真实体验及价值观念向小四提出质疑。最后,小四在无法忍受这样的折磨之下,失控刺杀小明。

Remove ads

人物角色

更多信息 角色名称, 演员 ...

按电影片尾演出表排序。

Remove ads

制作

取景

整个舞台在台湾铁路管理局厅舍取景,也曾赴九份金瓜石屏东等地区拍摄,构筑出1960年代台北市古亭区的风光,及早期台湾社会实际的生活面貌。

原声带

更多信息 曲目, 歌曲名称 ...


Remove ads

主题

根据影评家戈弗瑞·切斯(Godfrey Cheshire)的观点,这部电影呈现出“两个面孔,就像它有两个标题一样”的特点,这是因为电影在播放过程中突然改变了情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最初是个充满紧张和暴力的青少年帮派故事,却在后半部转变成更内省和以家庭为导向的电影。主人公被动地目睹他的父亲被指控成间谍、他的兄弟债台高筑,他的母亲默默承受着苦痛。切斯特解释了这种“面孔”的转变:[7]

“外在”的面孔,是对一个所有正当权威都已经被侵蚀或破坏的社会的高度批判性看法,这是非常儒家的关切,以至于像小四这样的年轻人可以被投入到电影中的中文标题所指示的暴力螺旋中,该标题翻译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指的是一起臭名昭著的犯罪事件,它是电影灵感的来源。与此同时,“内在”的面孔,由1960年艾维斯·普里斯莱的经典歌曲《今夜你寂寞吗?英语Are You Lonesome Tonight?》的歌词指示,该歌曲仅为电影命名,与台湾无关,但却更多地与一种不受时间或地点约束的状态有关:包括在青少年的孤独、忧郁和渴望。

[7]

电影叙述了台湾在国共内战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以及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岛屿十年间所发生的国籍认同、文化及年龄分歧等议题。故事的焦点集中在青少年角色身上,他们深受家庭流亡、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变迁、青春爱情和友谊的波动,以及社会错位所带来的影响。这一时期逐渐兴起的青少年帮派在成年罪犯的赞助下,提供某种程度的社会认同。电影中的成年人如小四的父亲,则受到自身社会地位和工作的限制,以及对金钱的需求和单调的职业所影响。同时,中国人、台湾人和日本居民之间的种族和阶级紧张关系,加上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整个背景的复杂性。[7]

Remove ads

回响

票房

1991年

本片于1991年7月27日-1991年9月19日上映,总票房为9,368,930元[8]

2016年

数位修复版于2016年11月11日-2017年2月3日上映,总票房为2,718,213元[9]

批判性评价

这部电影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并在金马影展亚太影展、《电影旬报》大奖和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赢得了多个奖项。电影经过三次剪辑,分别是原始的237分钟版本、三小时版本和较短的127分钟版本。[10]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电影数据表“TSPDT”的评论列表中被评为有史以来第110受赞誉的电影[11],同时也是自1991年以来最受赞誉的电影。在烂番茄上根据24则评论,该电影获得了100%的完美评分,平均得分为9.40/10。该网站的评论共识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和艺术成就,描绘了青春、理想、暴力和政治在一种忧郁而温柔的光线下,最终呈现对台湾身份的复杂肖像。”

纽约时报》的A.O.史考特英语A._O._Scott在他2011年的评论中写道:“在技巧的各个方面——从烟熏色彩和熙攘、离心构图到故事结构和表演的情感精确度——这部电影是绝对的巧妙之作。”大卫·柏德威尔英语David_Bordwell认为这是他最喜欢的杨德昌电影之一,并将其选为1990年代最佳电影之一。[12]他认为:“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杨德昌结合了他所看到的,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和其他台湾新电影所显现的一些摄影和舞台倾向。”[13]他还指出:“行动的广度是非凡的,对日常生活矛盾拉力的感觉逐渐浮现......结果是对青少年激情的冷眼看待,是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人的现实观。”[14]

约瑟夫·罗森堡英语Jonathan Rosenbaum在2004年将其列为他最喜爱的100部电影之一[15],并认为它是最伟大的台湾电影,同样将其列为1990年代最佳电影之一,赞扬其“小说般丰富的角色、背景和环境、对物品的使用、在台湾新电影中的重要性,并将其与《养子不教谁之过》相比,二者都在“夜间抒情和宇宙般的绝望”中有着相似的要素。[16]在《电影评论》的1990年代最佳电影投票中,《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被7位评论家、学者和策展人视为1990年代最佳或最被低估的电影之一,其中包括芝加哥电影中心的前策展人芭芭拉·夏尔斯,他将其列为1990年代的最佳电影,称其为“通过其深刻的个人观察而改变叙事的电影,以及通过其坚定的力量牢牢地抓住情感和想像力。”[17]艾瑞·阿斯特英语Ari Aster在2018年《大师之选》中将其列为他最喜爱的电影之一,并评论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令人惊叹的黑帮史诗片。我不知道你怎么看,而不被说服你正在观看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它就像是《教父》一样。”[18]

Remove ads

奖项

奖项 入围者 结果
最佳剧情片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获奖
最佳导演 杨德昌 提名
最佳男主角 张国柱 提名
最佳男主角 张震 提名
最佳女主角 杨静怡 提名
最佳女配角 金燕玲 提名
最佳女配角 姜秀琼 提名
最佳原著剧本 杨德昌阎鸿亚杨顺清赖铭堂 获奖
最佳摄影 张惠恭 提名
最佳服装设计 余为彦 提名
最佳美术设计 余为彦杨德昌 提名
最佳录音 嘉禾录音室杨伟强 提名
  • “最佳影片奖”
  • “评审团特别大奖”
  • “国际影评人奖”(费比西奖)
  • “最佳导演奖”:杨德昌
  • 新加坡影展
  • “最佳导演奖”:杨德昌


书籍

出版时间 书名 作者 性质 出版公司 ISBN
1991年6月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鸿鸿/杨顺清/赖铭棠 电影剧本 时报文化 ISBN:9789571302645
1991年7月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吴淡如 电影改编小说 远流出版公司 ISBN:9789573212430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备注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