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猛抨日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猛抨日本(英语:Japan bashing,日语:ジャパンバッシング),是指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对日本进行不公平、甚至是无理的攻击,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在美国常见。[1][2][3]
概述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间,日本经济急速发展,去到1980年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相反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衰退期及通货膨胀,保护主义日益增强,而日本的资金、消费电子产品及汽车却迅速进入美国市场,导致美国重工业及汽车业加速衰落。[4][2]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势下,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引发了美国国内大规模的反日情绪,并在当时的民意调查以及媒体描绘中得到支持。1985年,《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由普利策奖得主著名记者白修德所写的文章,名叫“来自日本的危险(The Danger from Japan)”,文章中宣称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对日本“过于宽容”。如果日本继续威胁美国在经济上的优势,那么是时候“教给他们我们在珍珠港事件后所做的同样的教训”。[5][6]华盛顿邮报记者霍巴特·罗文(Hobart Rowen)指文章是猛抨日本潮流中的最低点(Low Point),同时指出美国与加拿大同样有与日本类似的巨额贸易赤字,但却没有相似的负面反响,指责这种行为是基于种族主义,因为加拿大是“白人”而日本是“黄种人”。[7]
而媒体的其他指控包括但不限于︰“日本用美国人的钱来买起美国”[8]、“日本人正在将美国日本化”[9]及“日本的经济成功是建构于窃取美国的技术上”[10]等等。当时美国政客也有意图地煽动反日情绪,两大党派民主党及共和党皆曾互相指责对方是“亲日”和“反美”。[11],有些人甚至指责日本犯下“经济上的珍珠港罪行”。[12]美国时任总统隆纳·雷根曾说︰“当政府允许假冒或复制美国产品时,它就是在窃取我们的未来,它不再是自由贸易”。[13][14]
由于美国对日本的巨额逆差持续,加上国内反日舆论、各重工业及汽车公司的游说下,美国开始与日本打贸易战。日方曾多次表现出合作姿态,承诺出口自律、扩大美国农产品进口、降低关税等,但情况未见好转。去到1987年,美国甚至向日本制造的个人电脑和彩色电视征收了惊人的100%关税,同年东芝事件更进一步恶化了双方的关系。[15]作为回应,美国国会议员敦促抵制东芝,甚至有美国政客在美国国会大厦前用大锤公开砸破东芝的产品。[16][17]在1990年代前后,美国民意普遍认为,除非日本被“遏制”,否则他们与日本的伙伴关系将“无法维持”。[18]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日本经济研究所所长罗伯特·C·安吉尔(Robert C. Angel)指责持续的批评是源于反亚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让人想起黄祸。[19]强烈的反日情绪令到美国国内的亚裔人口受到歧视及针对,一名华裔美国人陈果仁被两名汽车业失业工人当成日本人,被殴打致死。[20]在当时的美国流行文化,日本及日本人也经常得到负面的描绘,热门电影机器战警及终极警探都是以日本正在“买下”美国为背景。[21][2]美国畅销书作家麦可·克莱顿在1992年的著作《旭日东升》带有明显的反日语调甚至是种族主义色彩。[22][23]
Remove ads
猛抨日本的言论被日本媒体翻译和报导,许多日本人对这种现象感到震惊,并指出这些通常都是不准确的。特别的是,日本人并不特别喜欢含糊的指责,而且这些指控通常是毫无根据的,特别是指责他们的经济成功是基于“偷来的美国技术”这点。[24][2]
“猛抨中国”
随着日本经济在1980年代后期泡沫爆破并陷入衰退,导致随后“失落的十年”,日本不再被视为经济威胁,该术语在美国的流行度也随即下降。[25]而自从2010年代中国经济超过日本以来,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并且预计将在2020年代中后期左右超过美国。而自2014年起,中国已在GDP(购买力平价)上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有评论指美国已经把抨击焦点转向中国。[14][26][3]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