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

梁启超翻译推广的词汇,术语一般指政治上的独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专制是一个中国史学与政治学术语,最早始于清末的梁启超,他由日本引进这个译语。这个名词是意译,可以对应到几个欧洲单字[1],包括:

这个名称随后在中国流行,通常用来描述古代中国传统君主政治的型态,即君主专制,高度中央集权,政治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以独裁政体方式统治,政治完全取决于君主意志的独断独行[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这个名词又常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称为“封建君主专制”,自己则为“无产阶级专政”。但对于中国古代是否是君主专制,因为对君主专制的定义不同,在学者间仍有争论。

历史

专制这个用语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但是通常是作为动词,控制或决定之意,未形成专门名词。专制两字连用时,主要使用在形容臣下侵夺国君权力,君主专制这个用法,在中国古代尚未出现[4][5][6][7]

1899年4月20日,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译作《各国宪法异同论》,引用何礼之的译法,提出专制政体一词。同时将monarchies译为“立宪君主”,而despot译为“专制君主”[8]。同年12月13日,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孟德斯鸠之学说〉,将何礼之日译本中的三大类别,译为专制政体(despotisms)、立君政体(monarchies)与共和政体(democratic republics)。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称专制政体为君主有无限权力的政体。[9]。1902年《译书汇编》第1卷第1期,开始译出何礼之万法精理》。其中将专制政治(despotisms)定义为,君主一人有无限权威[10]。专制、专制君主、君权专制或君主专制这些术语开始在中国流行[11],但是跟日本情况相同,也不一定会把这些名词是对应到英语:absolute monarchy或英语:despotism区分出来[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习惯用法上,受日本及民国初年译法影响,君主专制与绝对君主制类似,可以混用,例如在翻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常将英语:absolute monarchy译为君主专制、专制君主制,而将英语:despotism译为专制、专制主义[13]

现代研究

传统中国是否是君主专制,现代学者有许多见解。一般皆认同这个看法,著名的反对者为钱穆[14]。钱穆认为,将中国传统政治划为君主专制,是近代欧洲人的观点,但实际上有待商榷。钱穆在北京大学教学时,首次提出这个见解[15]。其弟子余英时认为,若以政权的最终性与绝对性这二个标准来看,中国至明朝、清朝时发展为绝对君主制,才能被称为君主专制。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