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猃允
古代寄居在中国西北的游牧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猃允
Remove ads
名称
猃,或作犭以,汉字本义为猎犬[5]。
历史
据《诗经》记载,周人曾派南仲攻打玁狁,在朔方筑城[6]。据《竹书纪年》,帝乙曾要求周人派兵攻打绲夷,由南仲领兵,在朔方筑城[7]。《太平御览》认为在周文王时,西方有昆夷,北方有玁狁[8]
西周中期,玁狁强盛,移居于焦获,又由焦获南侵,至于镐、朔方及泾阳,直接威胁到周室,周宣王命大将尹吉甫率师北征,获胜,记载于《诗经》[9]。《诗经·采薇》描述当时周王朝与玁狁作战情况和士兵的艰苦战斗生活:“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东晋谢玄称是《诗经》中最好的诗篇。
春秋时玁狁被称作戎狄。自汉朝始,多以玁狁代指匈奴的先民,《史记·匈奴列传》:“唐虞以上有山戎、玁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学术考证
中华民国学者王国维认为玁狁即允姓之戎,与鬼方、昆夷为同一民族的不同名称,为匈奴先祖。陈梦家赞同此说。吕思勉认为玁狁,与绲夷,都是犬戎的不同译名[10]。夏曾佑有相同看法[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余太山赞同猃允即为允姓之戎的说法,认为允姓之戎源自少昊,西迁后为塞种先祖。而塞种与吐火罗人相同,皆源自原始印欧人[12]。他由此推测源自黄帝的氏族,可能都带有原始印欧人血统[13]。曾宪法认为塞种人起源于克里米亚半岛与黑海北岸,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东扩至罗布泊[14]。
学者黄文弼认为,鬼方、荤粥、混夷、猃狁等,皆为古代羌族,与匈奴种族不同[15]。学者冉光荣、黄烈、翦伯赞等人皆支持猃狁为羌族的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郭沫若认为,商代的土方为玁狁部落之一,其领土位于今包头附近。玁狁为夏民族后代[16]。学者王玉哲认为商代的𢀛方即为周代的玁狁[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林沄认为,源自由先秦华夏人群分裂出来的先秦戎狄部落一支,而在体质人类学上,戎狄属于蒙古人种东亚型,与蒙古人种北亚型的匈奴等游牧民族分属不同的族群,两者不可混为一谈[18][19]。
Paul R. Goldin (2011)将“荤粥 ~ 獯鬻 ~ 獯鬻 ~ 薰育”一词的上古汉语发音构拟为*xur-luk,将“猃狁”构拟为hram′-lun′,将“匈奴”构拟为*xoŋ-NA;并认为这三个名称“显然毫无关联”。他还指出,音变使这些名称变得比实际上更相似,使得史学家认为这些名称指同一个人群。[20]
李峰 (2006)认为王国维的论证“基本上是演绎”,没有确凿证据。[21]李峰从蒲立本(1983)说,反对猃狁和匈奴间的关系,而认为它们都只是西戎之一。[22]李峰认为,猃狁是生活在黄河鄂尔多斯河套至上游一带的“北部复合带”中的土著猎人、农夫与牧民的融合体,可能是鄂尔多斯文化(约公元前16至12世纪)的游牧继承者,社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高度集中的组织”,能出动上百辆战车对抗周王朝。[23]此外李峰认为“猃狁”和“匈奴”有密切关系,[24]有可能是东周时新造了“犬戎”一词指代猃狁。[25]因为西周金文、《诗经》、《国语》、《竹书纪年》写“猃狁”时都带“犭”旁,带来“犬”的印象。[26]
相关
注释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