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国寺 (西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國寺,是唐代著名的宗教寺院,其寺在今西安市東北隅,唐代長安城東北的長樂坊。其與青龍寺、興善寺齊名。是一座華嚴宗、律宗、淨土宗和密教信仰同奉共尊的佛寺。安國寺現已不存,1959年原址地下發現唐代十一件佛教石雕。這十一間石雕是研究唐玄宗朝長安寺院密教雕刻的重要實物資料,其中部分石雕像有可能是唐代安國寺所修密宗曼荼羅道場中的遺物。
安國寺原址本為唐睿宗皇帝(710-712年在位)在藩舊宅。據宋代宰相王溥(922-982年)撰《唐會要》卷四八所記載,睿宗即位後,「景雲元年(710年)九月十一日,勅舍龍潛舊宅為寺。便以本封安國為名」。唐段成式(803?-63年)《寺塔記》卷上還提到安國寺的紅樓曾是睿宗在藩時的舞榭。說明大安國寺曾經是唐代皇室十分重視的佛教寺院。[1][2]
Remove ads
石雕造像
1959年7月,在西安市明代城牆東北隅外五百米處地下出土了十一件殘損的佛教石雕像,其中三件為石灰岩質,其餘均為白石(也可以稱為是大理石)。關於這十一尊造像的題材,學者們對其中的七尊像看法一致,為金剛童子(或金剛手),降三世明王,馬頭明王,不動明王(三尊)和一件菩薩頭像。一尊馬座坐佛像,學者們有馬鳴大士,日天子,寶生佛等多種稱謂。另外幾尊像的名目學者們或看法不一。
關於這批造像的年代,學術界有不同說法,但相對來說都主張造於公元8世紀或以後不久。寶生佛,文殊菩薩,降三世明王,馬頭明王,金剛手,殘盤腿坐菩薩像,殘遊戲坐菩薩像有可能造於開元年間(713-741年),三尊石灰岩不動明王像均有造於唐開元或天寶年間的可能。上限當不早於開元八年(720年),因為寶生佛所處的金剛界曼荼羅是南印度僧人金剛智(669-741年)傳入的,而開元八年(720年)正是金剛智到達洛陽的時間。此前中國沒有金剛界曼荼羅。菩薩頭像很有可能是唐天寶年間(742-756年)的作品。所有十一件像不應晚至天寶之後的中晚唐時期,即安史之亂以後的8世紀後半葉到9世紀上半葉。這十一尊像被棄置的時間,當在武宗會昌毀佛(842-846年)之間。[2]
Remove ads
造像配置
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十一尊造像中部分造像有可能曾經用於當年該寺所建的曼荼羅灌頂的道場。在十一件造像中,有八件是白石雕,除其中菩薩頭殘像之外,其餘七件均有可能原屬於同一組造像,用於安國寺灌頂壇場。三尊不動明王不屬於這組,因為石質不配。如果這種推測成立,當年安國寺灌頂壇場至少應有十六或十九件這樣的白石雕像:五方佛(寶生佛為其中之一)、四大菩薩(文殊與另二殘菩薩可為其三)、五大明王(馬頭、降三世為其中之二)或八大明王(馬頭、降三世為其中之二)、二金剛童子。[2]
安國寺的三尊不動明王像應分屬三所不同的殿堂,為信徒們的修習服務。同時,這三尊不動明王像也有屬同一組合的可能,即來自一個不動明王曼荼羅。在寺院的正規不動明王曼荼羅壇上安置一身不動明王本尊像,而在壇的四傍(即四面)還要各安置一尊四臂不動明王像,象徵護持四方國土之意。安國寺遺址出土的三尊不動明王像均為二臂,仍有可能來自同一座以二臂像代替四臂像的不動明王曼荼羅。因此,這三尊像很可能是表現鎮護四方國土的四尊二臂不動明王像中的三身。
七尊白石造像之中,寶生佛是密宗崇拜的五方佛之一,主南方,常與中央的毘盧遮那佛以及主東方之阿閦佛、主西方之阿彌陀佛、主北方之不空成就佛一同出現在可簡可繁的曼荼羅中。這尊白石寶生佛像很有可能曾用於安國寺曼荼羅灌頂道場。金剛手(或金剛童子)像為護法,也有可能用於壇場。而文殊菩薩與兩尊殘坐菩薩像或為壇場所有,或為某個殿堂的供奉對象。也有可能寶生佛與其他四佛同時被安置在安國寺的主要佛殿之中,或以二身金剛手(或金剛童子)為護法。
降三世、馬頭兩尊可能是五大明王組合,曾被供奉在同一所殿堂。金剛手(或金剛童子)像,也許正是安國寺五大明王的兩身護法之一。此明王組合像不動尊或許也和石鐘寺不動明王一樣是六臂,而非出土的三尊二臂不動明王。[2]
Remove ads
《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該碑刻由唐代宰相裴休撰文,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權書丹並篆額。該碑刻記述大達法師釋端甫在唐德宗、唐順宗以及唐憲宗在位時期所受的恩遇。全碑共計28行,每行54字。原碑立於安國寺內,於北宋時期移至西安碑林。

《玄秘塔碑》是柳體書法的代表作之一,立於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為柳公權63歲時書丹的碑銘。《玄秘塔碑》字體嚴謹,筆劃頓挫清晰,骨力遒勁。與《神策軍碑》同為柳體書法的代表作之一。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