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恕 (正统进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恕(1416年—1508年),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陕西西安府三原县(今属陕西)人。明朝政治人物,正统戊辰进士,官至吏部尚书。
生平
正统六年(1441年)辛酉科陕西乡试第二十名举人,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进士,选庶吉士。十四年十二月授大理寺右评事,迁左寺副,景泰五年(1454年)十二月升任扬州府知府,天顺四年(1460年)九月升江西右布政使,八年三月升河南左布政使,成化元年(1465年)三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抚治南阳荆襄三府流民,赈济饥民,七月丁母丧,宪宗命王恕奔丧两月,夺情复任。与湖广总兵李震征剿荆襄流贼刘千斤,三年二月论功,升左副都御史,仍巡抚河南,四年二月升南京刑部左侍郎,五年三月以父丧去任。成化七年(1471年)十月起复刑部左侍郎,奉敕总理河道,九年四月改任南京户部左侍郎,十二年八月改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十三年四月加升右都御史,八月改任南京都察院,参赞机务,仍掌院事,十月到任,兼巡视江防,十四年三月升南京兵部尚书,仍参赞机务,十五年正月改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苏松等处,二十年四月改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以九年秩满,二十一年十二月加太子少保,因屡有谏疏忤旨,二十二年九月革太子少保,令致仕。
孝宗即位,二十三年十一月起吏部尚书,十二月疾愈至京,加太子太保[1]。弘治六年(1493年)闰五月致仕,时年七十八。正德三年(1508年)四月卒,年九十三,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端毅,赐葬祭。
巡抚云南时,弹劾“生事边陲,扰害夷方”的镇守太监钱能[2];任职南京,反对给皇帝贡献珍奇,维护地方利益;执掌吏部,力主限制皇权,健全监察制度和政治制度。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理学研究,成为“三原学派”的创始人;支持幼子王承裕首创宏道书院,为西北诸省培养了众多人才[3]。
Remove ads
思想
王恕认为,古之学者皆以言行为学,故无求饱求安者,志在敏事慎言;就有道而正之,正其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将学与行紧密结合为一体。
在自然观方面,王恕倾向于有神论、泛神论,谓“鬼神之谓德”能生长万物,福善祸淫,其感无以复加。鬼神视而弗见,听而弗闻,无形无声,但其以物为体,无物不有,如门有门神,灶有灶神,木主为鬼神之所栖。鬼神有感必应,故使人敬畏而致祭祀。但他又指出,所谓对鬼神祭之“如在”,“言非实有也”。
关于心性问题,王恕认为,性乃天之所命,人之所受,性即天理之流行,因而性是善的,顺理而善者为性之本,不顺理而恶者非性之本。他不同意“已然之迹便是性”的说法,认为已然之迹已经有善有恶,故不能称为性。王氏言性,似乎排除了“气质之性”,而将其归结为纯善的天理之性。他认为性之理“甚微”,故当“尽心而穷究之”。“尽心”在“知性”之前,为“知性”的途径,所以他提出朱熹《四书集注》言“知性乃能尽心”为“不无颠倒”。
关于“天理”、“人欲”关系,王恕持对立论,认为天理人欲相为消长,有天理即无人欲,有人欲即无天理。
在经济思想方面,王恕批驳了企图恢复井田制的主张,认为井田之法令不可行。王恕于儒家经典及传注,每有新解。认为《论语》、《子罕》篇颜渊唱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系颜渊“言己不定见,非圣道之有高坚前后也”。谓朱熹《四书集注》以为系颜渊深知孔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而叹之为“非是”。认为《春秋》系孔子根据左丘明所作鲁史而撰写,非左丘明据孔子所修《春秋》而作传。
Remove ads
著作
王恕著有《石渠意见》,系其年八十四而著,其后,年八十六为《拾遗》,年八十八为《补缺》。《王端毅公奏议》15卷、《历代名臣谏议录》124卷。
家族
曾祖王彦成。祖父王惟真。父王仲智。母周氏。具庆下。兄王忠。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