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杰 (清朝)

清朝大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杰 (清朝)
Remove ads

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伟人,号惺园,一号葆醇陕西韩城县人。清朝乾隆后期、嘉庆前期名臣,亦为嘉庆皇帝的老师。

事实速览 王杰, 籍贯 ...

王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状元。历任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右都御史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次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嘉庆十年(1805年),王杰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端”。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经历

王杰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幼时家贫,以拔贡考铨蓝田县教谕,未任即遭父丧。为养母以游幕为生,曾入江苏巡抚陈宏谋陕甘总督尹继善幕中,二人皆重之[1]。王杰早先跟从孙景烈周游,讲授之学;等到见了陈宏谋,学问更加进步,自认为自己立身行事、沉浮官场都得力于此[2]

乾隆年间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皇太后七旬万寿恩科,王杰中进士。殿试考卷呈送给乾隆帝时名列第三,乾隆帝仔细看了他的字迹,觉得好像是平日里很熟悉的人写的,因为王杰过去为尹继善缮写奏疏,曾经受到他的赞赏,就向人询问他的人品,于是将王杰的名次提为状元[3]。等到新科进士晋见皇帝时,乾隆帝看到王杰风度稳重端庄,更为高兴。又因为陕西自清朝开国以来从未出过状元,这一年西部边境的战争又取得了胜利,而新科状元又恰是陕西人,于是乾隆帝召见王杰,当面赋诗以贺:“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4]。”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屡次执掌考选文士,五次升迁至内阁学士[5]。奉编纂《西清续鉴甲编》及《西清续鉴乙编》二书。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王杰任刑部侍郎,又转调吏部,擢升左都御史。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服母丧,就在家中被提升为兵部尚书乾隆帝南巡,王杰赴行在谢恩,乾隆帝说:“你来很好。君臣久别,你应该知道朕挂念你。然而你是儒者,朕不想要将你夺情,可以回去终制。”[6]服丧完毕后,还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教皇子颙琰读书,严加教训,并罚跪罚站。有一次乾隆碰见皇子被罚跪,即令站起,并说:“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王杰见状答道:“教者,不教者,为师之道乎!”[7]次年,拜东阁大学士,管理礼部台湾廓尔喀先后平定,两次在紫光阁绘像,加太子太保[8]

王杰在朝廷中枢十余年,事有可否,未曾不将情节详细陈奏。当时和珅秉政,政事大多擅自决定,其他文武百官大都隐忍不发,只有王杰认为不可以时,就与和珅据理力争。乾隆帝对王杰了解深刻,和珅即使厌恶他,也不能把他赶出朝廷[9]。王杰每当议政完毕,就默然独坐。某日,和珅趁此时抓起王杰的手说:“状元宰相手果然好。”王杰说:“这手虽然好,却不会要钱。”和珅羞愧难当[10]

嘉庆年间

嘉庆元年(1796年),王杰以足疾请求免去军机处、上书房及管理礼部事务,嘉庆帝批准。朝廷每有大事,嘉庆帝必定咨询王杰,王杰也不时以事上闻。当时正逢白莲教之乱,王杰上疏言事,主张实行怀柔政策,优待归降变民,并认为民变的根源在于地方吏治黑暗、官逼民反造成。王杰主张用募兵的方法把乡勇和变民改编为正式军队[11]。嘉庆二年,再次召入军机处,随扈热河。不久后,因腿疾,嘉庆帝下诏王杰不再入直军机处,先行回京。嘉庆三年秋,白莲教首领王三槐就擒,嘉庆帝封赏枢臣,说:“王杰现在虽未入直军机,出兵时曾有赞画之功,一并予以优叙。”[12]嘉庆帝亲政后,王杰主持了和珅一案的审理,查明了和珅贪污纳贿的种种罪状[13]。王杰作为首辅大臣,遇事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向皇帝进谏总是不遗余力,嘉庆帝对他优待尊敬。嘉庆五年(1800年),王杰以年老衰病乞归,嘉庆帝下诏挽留,特许拄杖入朝。嘉庆七年(1803年),王杰固请致仕,晋太子太傅衔,在籍享受俸禄[14]

嘉庆八年(1803年)春天,王杰告老归乡,临行前上疏说:

王杰所说的切中时弊,嘉庆帝接受了他的意见。赐给御制诗,以使他的行为显得荣耀,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当时人都认为,这句诗足以概括王杰一生的成就。回乡后,嘉庆帝每年按时给他的赏赐不断,王杰每次上书,嘉庆帝都亲自批奏回答,语气就像对家里人一样[16]。嘉庆九年(1804年),王杰与妻子程氏都正逢八十大寿,陕西巡抚方维甸携带嘉庆帝的贺诗,题匾和所赐珍宝登访祝贺,王杰赴京答谢。嘉庆十年(1805年)正月,病逝于北京,享寿八十一岁、入祀贤良祠谥号文端[17]

王杰身高不超过一般人,为人和蔼可亲,但操守刚正,侍奉两代皇帝,都是凭借忠诚正直获得皇帝的信任。当他退休还没走时,正值有个叫陈德的人在内宫惊动了皇帝御驾,他就急忙上朝谒见嘉庆帝建议说:“陈德只是个地位低微的厨子,哪里敢随便就蓄意谋反?这一定是有背后的大奸大恶之徒指使他仿效明朝张差之事,应该马上清除这身边左右的祸患。”到了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之变后,嘉庆帝想到王杰的这些话,特地对他进行了祭奠[18]

Remove ads

家族

  • 长子:王塖时(1746年—?)[19]
    • 长子:王𬳶(1779年—?)[19]
    • 次子:王䭻(1793年—?)[19]
    • 三子:王𩧨(1800年2月—?)[19]
  • 次子:王垿时(1751年—1799年8月)[19]
    • 长子:王隲(1790年—?)[19]
    • 次子:王笃(1791年10月—?),道光二年进士,官至署理山东巡抚[20]
    • 三子:王骞(1796年—?)[19]
  • 三子:王堉时(1757年—?)[19]
    • 长子:王𫘦(1783年—?)[19]
      • 长子:王德晖(1800年3月—?)[19]
    • 次子:王骕(1791年9月—?)[19]
  • 四子:王塽时(1782年—?)[19]
    • 长子:王驯(1800年11月—?)[19]
  • 长女:嫁举人同县刘栋
  • 次女:嫁朱珪子朱锡经

王杰常教育子孙“入仕则正途可也,不以宰相子孙喧耀于人。”[21]另外,道光朝军机大臣王鼎也是王杰同族[22]

注释

延伸阅读

参考书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