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爷千岁信仰
臺灣及閩南地區最盛行的民間信仰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爷千岁信仰是闽南地区与台湾最为盛行的民间信仰之一,有烧王船的习俗,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有被称为“千岁”、“王爷”、“尊王”、“圣王”、“王公”、“代巡”、“大巡”者。
信仰来源


“王爷”本来是对亲王、郡王的尊称,其位阶仅次于皇帝。在民间信仰里,就把尊重的男性神尊为“王爷”。
在福建此类神原指是瘟神,福州有五福王爷信仰,《乌石山志》载:“榕城内外,凡近水依寺之处,多祀疫神,称之为涧,呼之为殿,名曰五帝,与之以姓曰张、锺、刘、史、赵。”(《乌石山志》卷9《志余》)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官府视之为“淫祀”而拆毁,并下令“民再祀者罪之”。但不久又恢复,“庙貌巍然,且增至十有余处,视昔尤盛。”(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在闽南等地,奉众多的“王爷”为瘟神,每个王爷都冠以姓氏。王爷庙遍布沿海各地。供奉三尊王爷的称“三王府”,四尊王爷的称“四王府”,五尊王爷的称“五王府”。
王爷信仰在台湾常见主要可分为数类。
- 一是以“历史英灵”为主的乃指“有功烈于民”之祀典诸神。因生前有功或有德,殁后被奉为神明,成神后又常显灵,能保境安民,或有求必应,民间遂崇祀立庙。(台南市归仁保西代天府-朱池李三老爷)
- 二是以“十二瘟王”为主的五年千岁(云林县褒忠乡马鸣山镇安宫、嘉义县东石乡先天宫、台南市西港区西港庆安宫)。
- 三是以“五瘟使者”为主的五福王爷(台南市北区全台白龙庵)
- 四是以“五府王爷”为组合的五府千岁(台南市北门区南鲲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李池吴朱范)、
- 五是以“神界”诸神为主的 (台南市柳营代天院-代天巡狩)、(台南市佳里金唐殿-代天巡狩)
- 六是以“三十六进士”为主的 (屏东县东港东隆宫-温府千岁)
- 七是以“郑氏延平郡王”为主的 (台南市东门大人庙-朱池李三王爷)、(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开台圣王)
瘟神信仰又与厉鬼信仰有关。清代巡台御史黄叔璥《使台录》:“三年王船,备物建醮,志言之矣。及问所祀何王,相传唐时三十六进士为张天师用法冤死,上帝敕令五人巡游天下,三年一更,即五瘟神。饮馔器具悉为五份,外悬池府大王灯一盏云:南明郑陈永华临危前数日,有人持柬借宅,永华盛筵以待,称为池大人。池呼陈为角宿大人,揖让酬对,如大宾。永华亡,土人以为神,故并祀焉。”
王爷会被以受玉皇上帝之命令下凡巡察人间、奖善惩恶来提升神格,此即所谓之“代天巡狩”,类于古时的巡按、钦差大臣,今日为人伸冤的司法官,亦有成为地方境主、负责地方行政类似古代知事者,脱离最早的瘟神、厉鬼范畴。其所在王府称为“代天府”,并配属有天将天兵、地将地兵。[1]
Remove ads
王爷神若被奉旨下凡巡察人间或奉玉皇上帝之旨,驱除瘟疫、行奖善惩恶、行燮理阴阳、先斩后奏、授予临机专断等权力,称谓之“代天巡狩”千岁爷,类于古时的钦差大臣、巡按、御史、刺史、总督、巡抚等官职巡行地方。其所在王府称为“代天府”,作为代天巡狩期间临时暂居办公处所,配属中军府领有天将天兵、地将地兵等文武官员随驾,代替玉皇上帝巡视凡间地方。少部分庙宇举办“送瘟”、“送煞”等道教王醮科仪,以配合烧王船来恭送代天巡狩千岁爷的习俗。凡间尊称代天巡狩之王爷为“千岁爷”,若属临时性职务则称为某(姓氏)千岁,不以某府千岁为称,代天巡狩之权力并非专属王爷千岁信仰之称谓。
在台湾及闽南地区有许多的“王爷庙”(代天府),其主祀为王爷(统称为千岁),这些庙里的千岁一般只称姓氏,不称其名,有上百余种姓氏,称为“某府千岁”(某府王爷)。王爷的种种姓氏往往附会在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上,如称李府千岁是李大亮、池府千岁是池梦彪、吴府千岁是吴孝宽、朱府千岁是朱叔裕、范府千岁是范承业、薛府千岁是薛仁贵、雷府千岁是雷万春、萧府千岁是萧何、包府千岁是包拯等。
目前在台湾最常见的三个不同姓氏王爷合祀,五个不同姓氏王爷合祀等等,合祀在一起的则称三老爷、三府千岁、五府千岁,有时又称为三王府、五王府等。
也有庙宇主祀四府王爷[3]、六府王爷[4]、七府王爷[5]。贵文宫供奉九府王爷,在台湾庙宇中相当罕见[6],另外也有 周府千岁 也是特别少见的。
王爷信仰的系统非常繁杂,如甲乙两庙皆供奉李府千岁,但造像来历不一定相同,盖因两位李府千岁并非同一神,很有可能只是同姓而已。
祭祀活动
“王爷信仰”(千岁信仰)尤其盛于南台湾,与台湾中部的妈祖信仰并称,俗曰:‘南王爷、中妈祖’,又另称‘三月疯妈祖、四月王爷生’,显示民众狂热的程度。
早期民间认为千岁乃玉帝所派、负责管理传播瘟疫的神明,故民众不敢久留其于乡里,常以王船形式把王爷送到外地,或者焚烧送其回天庭。
送王船在中国大陆闽南地区又可分为泉州派、漳州派。一般认为千岁如人间的钦差、巡按,奉天命来作代天巡狩,大多采行“数年一醮”,每几年就举办一次大型丰富隆重的祭祀,另有灾祸或瘟疫时,亦会迎请千岁至该地区镇压,或举行“送王船”仪式等[7]。
“送王船”的习俗有两种,一种是“游天河”,就是以纸、竹、绸缎等制造王船,到海边火化,送神归天,盛行于福州、漳州;另一种称为“游地河”,以木制真船,使之随风放流,到下一个港口、村落,供他人祭祀,盛行于泉州、厦门。而邻近的潮汕地区同时存在与之类似的两种习俗。
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