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珠颈斑鸠
鸠鸽科副斑鸠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珠颈斑鸠(学名:Spilopelia chinensis),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闽南语)、布鸪仔(客家语)、咕姑固[注 1](粤语)[5]、傻咕咕(网络流行叫法),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鸠鸽科副斑鸠属物种。
Remove ads
特征
珠颈斑鸠尾较长,体长在28-32厘米,体重125-180克,比鸽子略小。背部、翅膀和尾部为灰褐色,尾羽外侧为黑色,尾端为白色,头部为深蓝色,颈后为黑色,带有白色点点,下腹部为暗红色,喙为暗褐色,脚红色。
人们常把它和鸽子混淆,但只要由颜色和喙的构造来分辨就可以简单看出两者的差别。
发声时颈部的羽毛会拱起,叫声低沉,重音靠后,类似“咕-咕-咕”、“咕-咕-咕~咕”;驱赶入侵者或保护幼鸟时会发出“咕-咕”、“咕咕咕”。
习性


珠颈斑鸠的主食是果实、谷物和其他植物的种子,也会捕食昆虫。主要在地面上觅食。有水时也会喝水,他们喝水的方式是俯身吸水,与其他鸟类不同。如果地点许可,它们也会用水清洗身体。它们是典型的陆生鸟类,一般在草地和农田中觅食。全年都会繁殖,在树木、居民楼高层的阳台、空调外机甚至是地面上都可以发现它们的巢穴[6]。
珠颈斑鸠与同属其他斑鸠一样,一般不会群居,而是单独或成对出现。它们是温驯的鸟类,但是突然的噪声会使它们惊起。它们的飞行姿势与冠鸠类似,着陆时尾巴会上倾。
分类
依据其形态,本种过去一直被归类于斑鸠属[7],但后来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本种实际上比其它斑鸠属成员更接近鸽属[8],尤其接近粉鸽属,而且棕斑鸠是本种的姐妹群,于是便将本种与棕斑鸠一起放在独立的副斑鸠属。
分布
广泛分布在亚洲南部的开阔林地、农地、都市等地区,从印度、斯里兰卡东部到中国南部、东南亚等地。该种还被引入美国的洛杉矶地区,还于1860年代被引入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以及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地区。为常见的一种留鸟。
中华珠颈斑鸠(S. c. chinensis)为指名亚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可见,并被引入到夏威夷;海南珠颈斑鸠(S. c. hainana)仅分布在海南岛;东印度珠颈斑鸠(S. c. tigrina)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到东南亚,包括中国云南西南部及境内怒江以西,澳大利亚的种群主要也是源自此亚种;西印度珠颈斑鸠(S. c. suratensis)分布于印度大部分地方,从北到南体型渐渐变小,而斯里兰卡的锡兰珠颈斑鸠(S. c. ceylonensis)也是这种现象的一部分。[9][10]
繁殖
求偶的雄性在表演时身体会极度倾斜,并在绕圈飞行时舒展自己的双翅和尾巴以吸引雌性。
珠颈斑鸠通常为一夫一妻制,一年繁殖二至四次,繁殖期为4-11月,通常由雄鸟寻找合适的地方,再带雌鸟去选,选一个双方都认为可以的地方,筑巢是一起筑的,用树枝筑巢,大概花费7-10天[6];但也可能“鸠占鹊巢”,占用之前其他珠颈斑鸠或其他鸟类的巢。珠颈斑鸠所筑的鸟巢与绝大多数鸠鸽科鸟类类似,仅由少量树枝以及筑巢处的固有地形构成,相对简陋,由于其常在建筑物上筑巢,容易被人发现,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梗[6][11]:随便鸠。
珠颈斑鸠一次生两颗白色的蛋,前后大约差一两天。约两星期后,小斑鸠就会同一天破蛋而出。孵蛋、养育小斑鸠则是由雄鸟和雌鸟轮流照料,喂食它们鸽乳。再过约两星期,小斑鸠就必须离巢。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