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班乃信

英国殖民地官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班乃信
Remove ads

班乃信CBEGeoffrey Thomas Barnes,1932年8月18日—2010年2月11日),英国殖民地官员,1956年至1963年在英属沙劳越政府供职,1963年沙劳越独立后,继续留在政府至1968年。班乃信在1970年4月加入香港政府,先后于1977年任副保安司、1981年任副社会事务司、以及在1983年任副卫生福利司。

事实速览 班乃信Geoffrey Thomas Barnes, 出生 ...

班乃信在1985年至1988年间出任第四任总督特派廉政专员,任内见证商界贪污情况恶化,曾调查过海外信托银行事件佳宁诈骗案等案。他后来在1988年至1990年任保安司立法局官守议员,着手解决越南船民等问题,并落实“有秩序遣返政策”等措施,不过遣返成效有限。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生涯

班乃信在1932年8月18日生于英属马来亚马六甲[1]父母分别是托马斯·亚瑟·伯恩斯(Thomas Arthur Barnes)和艾瑟尔·莫德(Ethel Maud),家中有一名兄长,名肯·伯恩斯(Ken Barnes),比他年长两岁。[2]班乃信早年返英国就读于肯特郡多佛尔书院[3]1952年考入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1955年获文学士学位毕业后,旋于1955年至1956年报读剑桥大学的殖民地公务员课程(Colonial Service Course),1959年再从剑桥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

至于在考入剑桥大学以前,班乃信在1951年至1952年间,曾在女皇直属皇家西根德军团服役,获得陆军少尉军衔,他后在1952年至1955年服役于本地陆军,隶属于皇家华威郡军团,任职陆军中尉[1][3]

殖民地生涯

完成殖民地公务员课程后,班乃信在1956年以政务官身份加入海外公务员系统,并被派往英属沙劳越政府供职,起先在老越任职理民官,后来亦曾任木胶(Mukah)及沙劳越理民官、裁判官、以及沙劳越总督私人秘书等职。[4]沙劳越在1963年脱离英国管治,加入马来西亚成为其中一个州份后,班乃信继续留在沙劳越政府供职,至1968年返回英国为止。

班乃信在1968年至1970年一度受聘于伦敦城市专业学会(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1]但在1970年5月加入香港政府,出任政务官。[5]班乃信最初先后于皇家香港警务处工商署供职,[5]1977年出任副保安司,1980年4月晋升为首长级乙级政务官,并获委为官守太平绅士,1981年出任副社会事务司,后来在1983年任副卫生福利司[5]在1981年,班乃信以署理保安司身份,首次出席立法局会议,他后来亦曾以署理卫生福利司身份间中出席立法局会议。在卫生福利科供职期间,他尤其关注香港的水质情况,任内落实海滩污染管制,拨款定期抽验海水水质,以保障泳客健康;[6]此外,卫生福利科亦投放更多资源清理海上垃圾,在1984年,全港一共清理8,000吨海上垃圾,比1980年的4,400吨多出近一倍。[7]

在1984年,班乃信获港督尤德爵士任命接替卫理钦,出任第四任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并在1985年1月1日履新。班乃信在任期间虽然见证政府贪污情况大幅改善,但私人机构却屡屡爆出贪污丑闻。[8]廉署在他任内调查多宗私人企业贪污案件,其中包括有海外信托银行事件佳宁诈骗案等,另在1988年1月,廉署又就联交所前主席李福兆涉嫌受贿一事,正式对李福兆提出起诉。[9]班乃信在1988年2月28日卸任,由谢法新接任。

卸任廉政专员后,班乃信改任保安司一职,同时兼任立法局官守议员,翌年获CBE勋衔。班乃信在保安司任内着手处理越南船民问题,并于1988年6月起实施“甄别政策”,对来自越南政治难民和经济移民等非难民,分别甄别为“难民”和“船民”两大类别。后来港府又订定了“有秩序遣返计划”,将列作船民的偷渡者分阶段遣返回越南。[10]然而,由于偷渡香港者众,港府在遣返船民一事遇上相当困难,加上来自不同派系的船民在“船民营”内多次发生殴斗,令港府大感头痛。为加快遣返船民,班乃信多次赴伦敦、越南河内瑞士日内瓦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与越南政府商讨遣返协议,[11][12]另外亦对船民营内各派系的越南人加以分隔,确保船民营内的保安状况不受影响。[13]

尽管如此,港府当时的遣返成效始终有限。直至班乃信在1990年2月卸任时,香港境内仍分别有40,000多名船民和10,000多名越南难民济留,而国际间收容越南难民的情况亦不理想。[11]不过,班乃信因专注船民问题,努力解答议员质询,成为局内回答提问次数最多的官守议员,在退仕立法局时获得表扬。[14]

晚年生涯

班乃信在1990年从港府退休,返回英国定居。他晚年备受疾病困扰,2010年2月11日卒于萨里郡的皇家萨里郡医院(Royal Surrey County Hospital),终年77岁。[15]班乃信的丧礼在3月8日举行于尤赫斯特(Ewhurst)的圣彼得及圣保罗教堂,遗体于当地安葬。[15]班乃信的死讯传至香港后,时任廉政专员汤显明对其去世深表悲痛,他赞扬班乃信是一位“坚毅的领袖和谦谦君子”,并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问。[9]

个人生活

班乃信在1962年9月19日娶丹麦女子阿格奈泰·司各·马德森(Agnete Scot Madsen)为妻,两人共育有三子一女。[1][3]班乃信的兴趣包括游泳、散步、绘画、摄影等等,生前是香港三军会(United Services Recreation Club)会员。[3][1]此外,班乃信亦喜欢写作,生前的部分著作包括:

  • "Punan Cemeteries in the Niah River", 1958.[1]
(〈尼亚河的普南族坟场〉,1958年。)
  • "Effects of strong Government measures against tobacco in Hong Kong", Co-authored with Dr Judith Mackay, 1986.[1]
(〈香港政府大力打击烟草业的作用〉,与麦龙诗迪医生医生合著,1986年。)

注:为方便读者,以上中文书名皆由维基编辑自行翻译,绝不是指这些著作备有中文译本,读者亦不应视以上译名为中文版书名。

事实速览 经历 ...
Remove ads

荣誉

相关条目

注脚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