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班公缝合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班公缝合带(Bangong suture)呈东西走向,长约1200公里,位于西藏中部共轭断层带的关键位置。[2]缝合带位于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之间,是以蛇绿岩套和混同层为主要成分的不连续带[1],宽约10–20公里,最宽可达50公里[3]。断裂带北部包含东北向左旋走滑断层,南部包含西北向右旋走滑断层。[4]这些共轭断层分布在班公错南北,沿班公-怒江缝合带相互交错。[4]

描述
东西走向的班公-怒江缝合带长约1200公里[2],在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之间。可以分为3部分:班公错-改则段(西段)、东巧-安多段(中段)与丁青-怒江段(东段)。侏罗纪中晚期,中特提斯洋在拉萨与羌塘地块之间向北潜没,到早白垩世拉萨地块已在羌塘地块下形成俯冲断层。[5]中特提斯洋的痕迹变为蛇纹岩杂基混同层内的仰冲蛇纹岩碎块,散落在缝合带各处。
碰撞与缝合演进
缝合带的主要成分是侏罗纪海相页岩与砾岩岩层,以及混同层、蛇绿岩套和多处岩浆活动带来的火成岩。[6]每种岩性的岩石都可与地块、岛弧或微大陆关联[7],在中生代被印度板块挤在北方。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在侏罗纪-白垩纪碰撞[8],古特提斯洋就此消亡,[1][8]并产生班公缝合带。海相岩石(中特提斯洋海床)在碰撞中俯冲到羌塘地块之下,[1]导致了拉萨地块北缘蛇绿岩的仰冲[8]。一般认为仰冲的这一阶段标志着洋壳潜没的结束,以及拉萨-羌塘碰撞的开始。[8]班公缝合带的一大特征是前中生代结晶的安多基岩,长约~100公里,宽约~50公里。[8]安多地区主要是正长片麻岩与变质岩,经历了中生代变质作用、岩浆作用与发掘,变质沉积岩中有未经变形的花岗岩侵入。[8]
新生代再激活
微陆块缝合后紧接着是被印度板块推进的持续北移,4500~5500万年前与亚欧大陆相撞。[9]由于碰撞带来的地壳增厚,距今2000到1000万年间辐合速度下降了40%以上。[9]青藏高原阻挡了地壳的进一步增厚,导致辐合减慢,地壳缩短并转向高原两侧移动。[9]这时期亚欧大陆南缘(拉萨地块)与印度相撞,新特提斯洋闭合,[1]使得缝合带(青藏高原中心位置)被重新激活,[10]逆断层与走滑断层都向北移动。走滑断层使变形最小的陆块向东移动,远离了主要辐合区。[4]

班公缝合的影响
板块构造论的经典解释认为,欧亚-印度碰撞导致的变形应集中在潜没带。然而西藏系统并非如此,剧烈的变形在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也有分布。为解释之,提出了2种端元模型:“软西藏”模型与微板块模型。[10][11]“软西藏”模型中,岩石圈表现得像粘稠的薄片,以适应地壳与岩石圈地幔的普遍缩短。[11]微板块模型认为,每个地块都是独立作用的,只是地块间的缝合带(也包括班公缝合带)在新生代重新被激活了。[10]
端元模型预测
两种模型对班公缝合带的重激活有不同的预测。“软西藏”模型认为,根据岩石圈的延展性,缝合带沿线会产生一系列小型多重断层。[11]微板块模型认为,应会产生大型走滑断层与剧烈移位,[10]缝合带边缘的斜俯冲还会产生板块挤压(形式为左旋走滑断层)。[10]了解青藏高原这些断层的演化与结构,对于限制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变形非常重要。目前正在进行研究,以确定符合上述任一假设的实地特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