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班军

明清军事组织制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班军是中国明、清两代所独有的一种以卫所制度为基础的军事组织制度。以卫所军户为主体的旗军离开自己所隶属的卫所或行政区包括卫所和行政区,周期性地到指定的、相对固定的地点或地区,从事以军事戍守为主的任务,是为班军。[1]班军在各地的任务被包括番戍、屯田、工造、备御等,军力主要分布在北京、长江一带防线及广西等地。而明代后期由于卫所的正军缺额严重,大量军余被加入正军队伍,甚至自成一队,也成为正式的班军队伍。

班军由于实际需求,延伸出多种类型并在都司卫所系统的管辖下被编班成军。主要有番戍北京的京操班军,[2]为备御北方的入卫班军,九边相互番戍的秋防、冬防班军以及备御内地苗人的班军。直到清代初期,班军制度才由于卫所的彻底衰亡而慢慢消失。

历史沿革

大部分人公认班军制度起始于永乐十三年,明成祖令河南山东山西陕西都司、中都留守司等地挑选一应旗军,前往北京操练并接受他的检阅,然而这次阅兵“未著为例”。[3][4][5]

在此之后不久,在边境进行番戍的内地卫所旗军,被称之为“边班”,成为入卫班军;在洪武时期,若是有敌人入寇,自其他卫所前来戍守的旗军则被称为客兵[6]由于所在地区及执行任务的不同,班军又分多种类型,明代时以京操班军为主体。

尽管明代班军调动规模庞大,大多数情况下班军的制度很难被更改,郜光先于嘉靖末年时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受命管理延绥等处军务,在他所上的奏疏中认为很多人都对朱元璋的祖制看的十分重要,因此导致了班军制度“事干旧制,遽难轻易变更”的情况。[7]

班军类型

明代班军主要以其执行任务、执行地点的不同区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广西班军、南京、北京京操班军、蓟镇入卫班军、都司内部番戍、跨都司番戍班军。

京操班军

永乐十三年,明成祖下诏召集各地卫所的旗军汇聚北京,是为京操班军。这些班军是各地卫所的精锐,抽调出来后轮流番上京师。京操班军会领取行、月两种粮饷,他们抵达后即被整编调入三大营。同时期后经过仁宣时期的发展、调整,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一套制度。又历经危及京师的土木堡之变庚戌之变,京操制度也随着明代全国的情势及北京的京营制度改革进行了多次改制。京操班军主要来源于大宁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山东都司、河南都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辽东都司、南直隶及中都留守司,部署的范围仅限于北京城及周边地区(不包括整个北直隶地区)。

万历时人张养蒙指出京操班军最主要的目的有三:一是充实京畿军力,维持“常尊之势”;二是以此为靠,防止内地作乱;三是可以随时准备调遣并潜在的督促京营军队。[8]因此为了遴选班军人员,也有相应的标准。自宣德二年起,张辅提议班军在编班时遴选原额官军中精壮者为先,要求“兵精马肥,衣甲鲜整,器械锋利”,此奏议被同意并被沿袭。[9]

除番戍北京的京操班军外,另有番戍南京的京操班军。在南京的京操班军主要由南直隶附近都司所调遣,主要军力驻扎在江边,与北京的京操班军执行的任务有很大的区别。

制度沿革

永乐二十二年,英国公张辅和兵部尚书李庆共同上疏奏请让北直隶和临近都司的外卫官军在农闲时期番上京师,定下了京畿附近卫所正军的上班期限。

嘉靖六年,时任刑部尚书的李承上疏提出在轮操时只做工役不如将本来给班军的钱粮用于招募工人,将本该赴京的班军用于充实内地空虚的卫所。[10]

京营变革

土木堡之变是明代标志性的事件之一,这次事件使得北京京营的兵力严重不足,留守在京城的京营军队只有不到十万。[11]京营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及相关问题直接导致了京营制度的改革,随之出现了团营制度。京操班军因京营的改革除短时间内的上班时间被修改外,直到正德时期,相较于土木堡之前有了极大的变化。

自庚戌之变往后,对于京操班军的制度又有部分改革。为防止三大营将领作乱,隆庆三年时大学士赵贞吉上疏请求增设三大营的管理阶层人员,他在疏内指出当时京营的权力难以收归中央,却又无法找到好的人才,所以需要改制,使大将不再成为常设官员,管理军队相关政务的也不应该持有兵印,如此一来可以防微杜渐。

边操班军

明代大部分班军被调往京师轮操,剩余部分中大部分被用于入为在边卫所、重镇险隘。边操与京操制度同为班军最初出现时所有的制度,张养蒙指出边操班军一是帮助边卫防御,二又可以起到锻炼内地卫所军队的目的。边操班军来源于京操班军大致相似,分别来自大宁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山东都司、河南都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辽东都司、南直隶及四川都司,而部署的范围包括了北京京畿地区、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大宁都司、陕西都司及陕西行都司。

宣德十年,由于在陕西备御的是来自河南和山西的军队,朝廷决定将陕西军队遣回原驻扎卫所,河南、山西军队替代他们番戍北京。这样一来可以提高班军的效果,减少了相关的开支并不违背祖训。[12]

两广地区的班军

自明初以降,有多次战争于广西地界内爆发,因此广西自周边卫所调军队前来支援。[13]由于战争频繁不断,这使得外来的援军长期驻留在广西,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并被纳入全国的班军系统[a]。在永乐初期,为了征讨当地的蛮夷部落,太宗抽调湖广、贵州都司、行都司的旗军于广西备御。后贵州所部因麓川之战被调走,留下来自湖广的军队分班留戍,直到永乐二十一年再次从湖广抽调五千人,加入轮班,使得当时广西的外来军队正式成为班军。[14]

后来,由于广东、广西事务交杂,在苍梧建立了两广总督府,两广的兵权也因此归于一员大臣,班军亦然。[15]

班军作用的变化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规定,卫所军官对其将属有八种职责,其中包括了修筑城隍、城池、军士操练、保障沿海地区等任务,[16]他还特别规定没有一军一卒可以被用于私人的工程或放闲。景泰五年三月,给事中林聪等人上疏,在内描述了当时在京班军被用于各类工役,将官总是占用卖放多达数百人,军士因上述原因无法按时进行操练,战斗力严重下降。尽管代宗随即下敕令下级军官将私自奴役的军士归还,这类情况没有得到改善。[17]

至明孝宗时期,赴京的三大营班军多数开始公开负责杂役项目,主要用于做工、拽木,而团营新军则照常训练备御,导致班军后来被默认为工兵。[18]弘治十七年,当时大学士李东阳自天津回来的时候上疏提及当地卫所军队,指出由于京城的工程繁重,那些班军没有足够的粮饷、力气,因此遇到他们的班期,很多人宁死都不赴操。[19][20]

直至嘉隆时期,尽管多位皇帝都下达旨令惩罚擅自将班军分为工役的人,由于多次战争、宫殿失修,班军不得不被派遣去服工役,不再操练武艺、携带兵刃。[21]万历六年,王许元上疏提出每年惯例上班的这些班军,都被用来充于工役。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崇祯末年依旧没有改变,朝廷为此类情况曾特别设立新“班匠银”以补。[22]

Remove ads

班军管理

由于班军是流动军队,明代朝廷针对班军建立了其独立的管理系统。各地卫所的正军先要被点验证明为本人,并编纂相关档案汇总。每个卫所的班军档案会被送到所属都司或兵备道,由领班官员携带送于兵部核实,兵部后会指派班军前往相应地区执行任务。

班军完成其任务后需要进行考核,按律规定每个月需要报告。在考评中含有出勤率、完成率、官员的领导能力、操行等项,最后以此为基础决定官员的升官与否。[23]而在这些过程中又有多种官员对其进行监察,包括巡抚御史及监军太监等。

班次安排

班军作为周期性军事组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目的,会有不同的班次。自成化四年起,备御在边境的所有边操班军,每年十月初开始上班至第二年十月,下班后与同下一班次的班军继续备御,直到第三年春天再开拔回到自己的驻地。[24]

班军粮饷

明代军队拥有月粮及行粮两种主要军饷开支,月粮为固定份额,行粮则根据不同任务有浮动。洪武年间规定正军会有一石月粮,屯守军队则减半。由于地域广度及地方情况,各个卫所所得到的月粮配给多有上下,这也影响到处于其辖治下充当班军的正军。洪熙元年时来自宣大的守备军队由于月粮各自不一,被统一定为四斗。[25]宣德三年,在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建议下,所有番上京师的外卫官军的行粮改洪熙元年例,统一增定为四斗五升,但是月粮则依旧略有不同。[26][27]

相关军规

所有没有按规定上班的班军,在被发现后会被擒获并押送给当地巡抚官员先进行问罪,再行处罚。[28]如果是京操班军,则会被押送给法司[b][29]

更多信息 失班次数, 边操班军 ...

另有多条针对及包括但不针对班军的军规。

更多信息 原因, 处罚 ...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