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子游戏馆藏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些电子游戏作品因为其独特或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元素,而被位于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英语:Museum of Modern Art,缩写为MoMA)选为永久馆藏;自2012年11月MoMA公布首波14款纳入馆藏的电子游戏名单起,已经有超过20款作品以及1款电子游戏机获得收录。

目前所有纳入MoMA馆藏的电子游戏相关作品皆在菲力普·强生建筑与设计展厅展出;部分作品并曾出现于2013年至2014年间举办的“应用设计”("Applied Design")特展中。多数展品皆提供游玩服务;此外为凸显电子游戏的现代艺术性质,MoMA以较具现代感的极简主义设计作为展馆的整体风格,并尽可能地淡化怀旧元素[1]。
背景
自2006年起,MoMA为转义多数博物馆限缩于传统媒体的展示形式而逐步开始将一些以数字平台为介质的作品,如数字字体等电子文件纳入展品范围;在MoMA决定将电子游戏纳入永久馆藏前,已有《块魂》等作品于展厅进行展示[2]。
由于各界对电子游戏是否能划入艺术领域的问题争论已久,因此当MoMA决定将电子游戏作品纳入长期特展范围及永久馆藏时,一度遭到舆论反弹[3]。为了凸显电子游戏的现代艺术性质、同时淡化怀旧元素,MoMA馆方采用了带有极简主义风格的设计,将展品直接嵌入大片的纯色墙面上,只露出屏幕与控制器[1][4];据“应用设计”("Applied Design")特展策展人保拉·安特那利表示:“我们参考了菲力普·强生于1934年举办的展览‘机械艺术’("Machine Art"),将展品以极简主义风格展示,以强调它们的设计要素。我们认为,这样子的做法能让游客及观赏者‘体会到这些成品有着多么令人惊艳的设计和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4][5][6]MoMA馆方同时也因应人潮流动进行布展:诸如《吃豆人》等较知名的游戏被置于靠近展场出入口处,以确保展场内部不会过于壅塞[7];《模拟人生》等玩法较为复杂、需时较长的游戏则以试玩版形式展示,让游客可以更快的破关并继续进行参观[8]。
MoMA认为专有源代码是一款电子游戏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安特那利表示:“想从那些大公司手里购得源代码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虽然我们可以对游戏进行模拟,也可以轻松地获取游戏卡带或硬件之类的东西,但是我们期望的是透过源代码让未来的任何人都能在原有技术过时之后还可以将其转译、研究透彻,并能与之交互。”[4][9]
多数MoMA选择纳入馆藏的电子游戏作品于街机黄金时代与8位电子游戏机世代早期间开发及推出。“少数有着高深见识的人们在这段时期里,为这个现今拥有广阔的范围和无数创意想法的领域奠定了基础。”MoMA建筑与设计收藏专家保罗·加洛威(Paul Galloway)表示,“那些由他们创造的看似简单的游戏,直到今日仍然对许多玩家们保持着极大的吸引力。”目前除了电子游戏作品以外,由拉夫·亨利·贝尔主导设计的米罗华奥德赛是唯一在收录列表内的电子游戏机,理由是其“除了是工程与工业设计领域的杰作外,并在电子游戏产业的早期发展历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10]。
收录名单
第一波收录名单于2012年11月29日公布,第二波名单于2013年6月23日公布,《快打旋风II》与《贪食蛇》则分别于2013年11月及2015年10月独立纳入馆藏。当前,MoMA共收藏了22款电子游戏及1款电子游戏机。
注:收录次序为该作品录入MoMA馆藏名单的顺序,以馆方公告为准。
标题/名称 | 开发者/设计者 | 发行平台 | 发行年 | 备注 | 收录次序 | 参考资料 |
---|---|---|---|---|---|---|
另一个世界 | Delphine Software International | 多平台 | 1991 | 1 | [11][4] | |
爆破彗星 | 雅达利 | 街机 | 1979 | 2 | [12] | |
Canabalt | 亚当·萨尔斯曼 | 移动电话 | 2009 | 1 | [11][4] | |
矮人要塞 | 塔·亚当斯 | PC | 2006 | 由于该作品目前仍在持续更新中,MoMA会于游戏推出新版本时下载文件,并存档至其自有服务器中;另鉴于该作品之文件庞大、玩法较为复杂,MoMA将该作品的精华片段浓缩为视频,以便游客欣赏[13] | 1 | [11][4] |
星战前夜 | CCP Games | PC | 2003 | 目前仅以将游戏多年发展之精华片段制为视频的形式展出[14][15] | 1 | [11][4] |
流 | Thatgamecompany | 多平台 | 2006 | 1 | [11][4] | |
块魂 | 南梦宫 | PlayStation 2 | 2004 | 曾于MoMA“世纪之子 与设计一同成长”("Century of the Child: Growing by Design")展览展出[2] | 1 | [11][4] |
米罗华奥德赛 | 拉夫·亨利·贝尔 | 不适用 | 1972 | 第一世代家用游戏机[10] | 2 | [12] |
我的世界 | Mojang | PC | 2011 | 2 | [12] | |
迷雾之岛 | Cyan Worlds | 多平台 | 1993 | 目前仅以影音形式展示[16] | 1 | [11][4] |
吃豆人 | 南梦宫 | 街机 | 1980 | 1 | [11][4] | |
Passage | 杰森·罗勒 | PC | 2008 | 1 | [11][4] | |
乓 | 雅达利 | 多平台 | 1972 | 2 | [12] | |
传送门 | 维尔福 | 多平台 | 2007 | 1 | [11][4] | |
模拟城市2000 | Maxis | 多平台 | 1994 | 由于作品结构较为复杂,目前仅有专为展览开发的试玩版展出[8],并在展厅周围以壁画形式展示游戏截图[1] | 1 | [11][4] |
模拟人生 | Maxis | 多平台 | 2000 | 目前仅以影音形式展示[16] | 1 | [11][4] |
贪食蛇 | 诺基亚 | 多平台 | 1997 | 4 | ||
太空侵略者 | 太东 | 街机 | 1978 | 2 | [12] | |
快打旋风II | 卡普空 | 街机 | 1991 | 3 | ||
暴风雨 | 雅达利 | 街机 | 1981 | 2 | [12] | |
俄罗斯方块 | 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 | 多平台 | 1984 | 于MoMA展出的游戏版本运行于一台苹果电脑上,并在持有俄罗斯方块系列作品著作权的俄罗斯方块公司协助下重现了1980年代电脑屏幕的显示风格[13] | 1 | [11][4] |
Vib-Ribbon | 七音社 | PlayStation | 1999 | 1 | [11][4] | |
亚尔的复仇 | 雅达利 | 雅达利2600 | 1982 | 2 | [12] |
预计纳入之作品
参见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展出的电子游戏
- 现代艺术博物馆
- 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列表
- 电子游戏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