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琉璃宫史

缅甸编年史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琉璃宫大王统史》(缅甸语မှန်နန်း မဟာ ရာဇဝင်တော်ကြီး Hmannan Maha Yazawin Daw Gyi),简称《琉璃宫史》(Hmannan Yazawin Daw Gyi),缅甸编年史书,用缅文编撰,因在王城琉璃宫编撰,故得此名。

1829年,缅甸贡榜王朝君主巴基道下令蒙悦逝多林寺大法师道加彬大法师、咨政大臣摩诃达马丁坚等十三位僧俗学者,依据缅甸历代史籍、碑铭、档案、佛教经典和诗文,按年代顺序撰写,约在1832年写成。全书分三卷,共二十一篇,约百万字,主要记述自远古时期,经太公王国骠国蒲甘王朝阿瓦王朝东吁王朝良渊王朝等国家及王朝,历代的兴衰、军事、外交、文化、艺术、宗教、民族关系等,叙事结束于1754年良渊王朝被孟人所灭。[1]该书在后世获评价甚高,被认为在研究缅甸佛教、缅甸历史、缅甸文学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Remove ads

本书的编撰

1829年,缅甸贡榜王朝君主巴基道(又译作孟既)下令编撰《琉璃宫史》,以求把史籍的年代更新到最近。[2]巴基道王决定修史的原因,据《琉璃宫史》自身所说,是由于巴基道看到当时的各种缅甸史籍,内容互相矛盾,“众说纷纭其说不一,内容繁杂论点分歧”,乃召集多名僧俗学者到“百宝镶嵌琉璃宫殿”里,下令他们“研究种种典籍史册,考证件件碑铭遗篇”,是为该书的编撰来由。[3]其具体编撰时间,据日本学者研究指出,是始于1829年5月3日(缅历1191年3月1日),而完成时间却没有精确的记载,大约是在1832年。[4]继《琉璃宫史》以后,还续写了雍籍牙建立贡榜王朝以后的历史,是为《贡榜王朝史》,即《琉璃宫史》的续编。[5]

编撰《琉璃宫史》的僧俗学者达十三位之多,他们各有分工,情形如下表:[6]

参与编撰者 工作
蒙悦逝多林寺大法师 担任主编,对本史所引之碑铭、比釉诗埃钦(摇篮歌)、古史等进行比较校对及调查,及负责全文的编著。
道加彬大法师
曹侯内廷大臣底里摩诃南达丁坚 负责草稿的最后修改。
辛古侯内廷大臣兼平民大臣
咨政大臣摩诃达马丁坚 负责对本书进行审查,并向蒙悦逝多林寺大法师和道加彬大法师献言献策。
大骑兵统领吴耀 负责对本书引用的古埃钦(摇篮歌)、旧编年史书、斗争史,调查这些文献是否被引用,并协助全书的编著工作。
内廷府传旨官吴勤
大侍史吴漂 负责协助内廷传令官吴越和大侍史吴鲁基。后来退出。
内廷传令官吴越 负责编写草稿和整理文献,并在曹侯内廷大臣底里摩诃南达丁坚和辛古侯内廷大臣兼平民大臣面前朗读。
大侍史吴鲁基
侍史吴昂达
婆罗门学者亚扎德瓦 负责研究孟加拉文天城文梵文经典里有关灌顶礼及祭祀仪式的记录,并调查瑞南觉欣王(1502─1527年在位)建造王宫时的相关文件和碑文。
婆罗门学者古木德亚
Remove ads

本书的取材

Thumb
缅甸固都陶佛塔碑铭。碑铭资料是《琉璃宫史》的引用来源之一

《琉璃宫史》引用的资料众多,大体而言可分为碑铭、编年史书、文学歌谣,以及其他史籍、佛教经典、民间传说等材料。

  • 碑铭:是最初的缅甸本土文学,亦为最古老和最具价值的历史材料。最早的碑铭刻制于蒲甘王朝时期,自佛教盛行以后,权贵富豪建造多座佛塔及寺庙,在内部雕刻碑铭以记念功德。贡榜王朝君主波道帕耶(又译作孟云,1781-1819年在位,巴基道王的前一任君主)便致力收集碑铭文献。[7]
  • 编年史书,包括如下典籍:
    • 《名史》,缅甸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成书于15世纪。
    • 《旧蒲甘史》,成书于16世纪,由高僧摩诃蒂拉温达撰。
    • 《缅甸大史》,成书于18世纪初期,由作家吴格拉撰,此书为《琉璃宫史》的重要参考来源。
    • 《中史》,亦由吴格拉撰,是《缅甸大史》的删节本。
    • 《新蒲甘史》,成书于1785年。
    • 《新史》,成书于18世纪末,由官员摩诃西都撰,书中运用碑铭文献来考察缅甸史。
    • 《太公史》,是有关太公国建国及历史的著作。
    • 《若开史》,记录释迦族移民、太公国覆灭等等。
    • 《室利差呾罗史》,记录室利差呾罗历史。
    • 《艾毕当史》,由僧人艾毕当撰,记述蒲甘王朝以后的重大事件。
    • 《新蒲甘编年史》,作者是古纳萨米斯里兰卡,记述室利差呾罗王朝、蒲甘王朝等时期的历史。
    • 《巴利抱甘编年史》,以巴利文撰写,内容与《缅甸大史》大致相同。
    • 《世系之首》,作者是梅蒂大法师,是关于描述编年史的一部著作。
    • 《得楞史》。
    • 《勃固史》。
    • 《土瓦史》。
    • 《佛教史》。
    • 《清迈史》。
    • 《杰迪亚史话》。
    • 《杰迪亚》。[8]
  • 歌谣:《琉璃宫史》引用了十二篇“埃钦”(为依据历史编写成的歌谣),以及其他“雅都”、“林伽”、“比釉”等诗歌作品。但作诗者对历史的态度并不严谨。[9]
  • 佛教经典:如《清静道论》、《法句经释》、《乔答摩富罗那》等。[10]
Remove ads

内容概述

Thumb
阿奴律陀王,《琉璃宫史》记载的缅甸重要君主之一

《琉璃宫史》全书三卷二十一篇,其内容大致如下。[11]

  • 第一篇及第二篇,共计一百零四节。此两篇均未真正谈及缅甸历史,内容可分为以下要点:
    • 描绘宇宙形成及毁灭、南赡部洲出现。
    • 南赡部洲中天竺周边的国家产生,介绍各国君主简况。
    • 略述君主、大臣应有的基本条件,应遵守的纪律、戒规,克敌制胜的要素等。
    • 古印度的早期诸王、人物,如频婆娑罗王净饭王悉达多等的佛教观及其他。
    •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简述、阿育王推动佛教的事业。
  • 第三篇至第二十一篇,才是记述缅甸历史发展。其内容可分为以下要点:
    • 历代君主世系及对各君主的评价,共一百二十多节。
    • 缅甸国内各诸侯派系战争,及对外的多次战争,包括对泰国十二次、对中国五次、对老挝三次。共五十四节。
    • 有关国王登基加冕的礼仪,共十节。
    • 外交活动,包括求迎佛牙,共八节。
    • 筹建佛塔、寺庙,积德行善等活动,共二十七节。
    • 其他各种事件,及有关国内重要国政、治国措施,如泰国简况、地区人口调查、兴修水利、处死罪犯、官员谋反、塔主去世、君主捐献三藏经等。

评价

史学方面

《琉璃宫史》面世时起,便受到世人关注。该书的作者群对它充满自信,认为它是“睿智集成著此大史,切磋研讨翔实有据,严谨认真令人叹服,罕见难得记述有理”[12]

后世史学界在研究缅甸史时相当重视此书,如英属缅甸时,英国学者哈威(G. E. Harvey)撰《缅甸史》,便大量采用《琉璃宫史》等缅甸古代史料。[13]中国大陆学者许清章指出《琉璃宫史》在缅甸国家历史、缅甸佛教史两方面,均甚具价值:“三卷本《琉璃宫史》中极其详尽地记述了缅甸大部分历史朝代的极其丰富的各类事件的产生、经过、发展等具体情节,包括有关事件的实物名称和数字等。其翔实、细腻之程度明显超越其他史书中同类史实的记载”;“《琉璃宫史》一书中的许多篇章,几乎都能读到情系佛陀、佛经、佛塔、佛牙等生动细腻的情节。……有人称该史书是一部南传佛教史,这种说法可以理解,但又不完全准确。因为它没有概括南传佛教发展的全过程及其教义核心部分。笔者认为,它只能称之为以南传佛教为主要题材的缅甸大王统史。”[14]

缅古代关系史方面,本书亦提供了有用资料。学者李谋指出,本书有关中缅交流的内容,有些在中国史籍里极为鲜见,如阿奴律陀王、阿朗悉都王派使到中国西南大理国求取佛牙兵攻缅时在当地协助兴修水利,南明永历帝流亡缅甸的经历等等。这些记载对了解中缅关系渊源和发展都有一定参考意义。[15]

但本书亦有不足之处。学者陈序经指出,本书在时间记述、事实记录等方面,都有很多错误,而且神话多而史事少,有时甚至流于荒诞,故此有必要参考近代发现的碑铭及古物等资料,以互相补充参证。[16]

Remove ads

文学方面

从文学角度而言,《琉璃宫史》的特色可大致分为三点,一是它将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虚拟性糅合,常在叙述中加以神化[17]二是它的行文犹如优美的散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有别于一般的朴实无华的历史叙述。[18]三是书里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其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19]

流传情况

Thumb
《琉璃宫史》的英文译本

《琉璃宫史》写成后,曾在贡榜王朝枢密院监督下出版过。1936年,吴山纽将其珍藏的稿本,提请吴尼乔陀法师校订后正式印刷出版,是为日后流传的三卷本《琉璃宫史》。[5]其后,有英国、日本德国俄国学者译成各种语言版本。[20]中文译本由李谋、姚秉彦、蔡祝生、汪大年、计莲芳、赵敬、韩学文等翻译出版。[21]

引用来源

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相关条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