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生态稳定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态稳定性是指一个包括生态再生及生态恢复能力(很快的恢复到原有状态),而且可以持续维持的稳定状态。其准确的定义会依探讨的生态系统、有兴趣的变数等而不同。在保育生物学的概念中,稳定的生物个体数量是指不会使其灭绝的个体数量。若是利用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的研究者,多半会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进行分析[1][2]。
生态稳定性的种类
局部稳定是指系统在短期的变化下可以稳定,而全域的稳定是指系统对物种多样性及食物网动态的变化有高度的阻力,不易受其影响。
生态系统的观察型研究常用恒常(constancy)来描述生物系统维持不变。
抵抗力(Resistance)及惯性(inertia)都是指系统对干扰的固有反应。
干扰是指外在条件造成的改变,一般只会维持一小段时间。抵抗力(Resistance)是量测相关变数在干扰下的变化有多小,而惯性是指生物系统可以抵抗外在干扰的能力。在研究北美后冰河时期生态系的变化时,E. C. Pielou提出了她的观点
"显然的,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让成熟的植被出现在新暴露的冰冲刷岩石或冰碛上。也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会使整个生态系变化,包括其相依存的植物物种、其形成的栖地、以及在上面居住的动物。因此,气候引起的生态系统干扰相对气候变化本身要缓慢平缓的多。[3]
生态恢复能力(Resilience)是指系统在干扰后维持其机能及其组织结构的倾向。弹性(Elasticity)和生态幅度(amplitude)都是用来量测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弹性是指系统恢复的速度,而生态幅度是指系统可以偏离原来条件多远,而干扰结束后仍可以恢复原状。生态学借用了动态系统中邻域稳定性及吸引域(domain of attraction)的概念。
注脚
参考资料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