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疑冠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疑冠龙属(属名:Adelolophus,意为“未知的头冠”)是一属赖氏龙亚科恐龙,来自美国犹他州的上白垩纪地层。模式种兼唯一种哈氏疑冠龙(Adelolophus hutchisoni)的正模标本只有一个破碎的上颌骨,尽管破碎仍具特殊意义,代表着北美洲最古老的赖氏龙亚科,也是瓦韦普组(Wahweap Formation)上部层位唯一已知的赖氏龙亚科。在亲缘物种中,疑冠龙似乎和副栉龙较为类似,而比较不像赖氏龙,系统发生学研究支持此观点并将它列入副栉龙族。它生活于沿海的潮湿环境,但也会遇上季节性干旱,并与丰富多样性的鱼类、乌龟、以及角龙科的弯剑角龙、暴龙科的血王龙共享栖地。[1][2][3][4]
Remove ads
发现及命名

1973年,H.D. Zeller报告了犹他州凯恩郡死亡岭附近的化石点,属于瓦韦普组(Wahweap Formation)的一部分。Zeller提供的资讯促成John Howard Hutchison于1999年来到该地挖掘化石,其中就包含了疑冠龙上颌骨的发现。[1]这个上颌骨于2013年由Terry Gates和同僚于论文中首次发表,被标示为该地层唯一已知的赖氏龙亚科,同时也是该类群最古老的北美洲物种。当时他们根据独特的鉴定特征表示它自成一个新属,但没有命名。[2]
之后标本于隔年同样是Gates的研究中命名并描述,并发表于书籍《鸭嘴龙》的一章。模式种是哈氏疑冠龙(Adelolophus hutchisoni),正模标本UCPM 152028是一个不完整、末端断裂的右上颌骨。属名由希腊文的δηλόω(未知)及λόφη(头冠)组成,象征着对于该物种推测的头冠形态是未知的,曾经的头冠可能已埋没于周遭岩层。[3]2016年Hutchison和Patricia A. Holroyd的研究厘清原化石点的位置,确认来自上部层位下端,这段地层可能填补了较老的中部层位及较年轻的上不层位之间的年代断层。同一地点还发现零碎的鸭嘴龙科颅后骨骼,来自不同年龄层,其中包括一个相当大的个体,虽然这些可能属于疑冠龙,却没有相关鉴定特征可以支持。[1]
Remove ads
叙述

虽然标本破碎,仍有多个特征将它鉴别为独立的属。唯一已知的上颌骨根据三角形可鉴别为赖氏龙亚科(一群具有大型中空头冠的鸭嘴龙科)。在赖氏龙亚科的两个分支中,疑冠龙的解剖特征与副栉龙族(管状头冠)更为相似,而比较不像赖氏龙族(盔状头冠)。疑冠龙与其他物种的最大不同在于上颌骨前后端都有非常高的内壁(沿着上颌骨中上缘的一条棱脊)。相较之下,赖氏龙族的内壁特别短,而副栉龙族的内壁介于两者之间。[3]
上颌骨的背突再次类似于副栉龙的相对圆润,而非赖氏龙的急遽变细。上颌骨与颧骨关节处也表明可能具有与副栉龙类似的颧骨,尽管颧骨未保存下来。上颌骨后末端附近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大而隆起的腭突(三角形);其他赖氏龙亚科的腭突较小且低。上颌骨底部边缘沿着齿列的形状则与其他北美物种(包括副栉龙)完全不同,由颧关节延伸至腭突有一道独特、加厚的棱脊,独特于所有赖氏龙亚科。[3]
分类

疑冠龙是鸭嘴龙科赖氏龙亚科的一员,其系统发生学位置并未于原始叙述论文中详细讨论。[3]一个2020年Nicholas Longrich和同僚发表异客龙的研究中提出了包含疑冠龙的系统发育分析,并发现它位于副栉龙族,与副栉龙、卡戎龙关系亲近;演化树如下所示:[5]
鸭嘴龙科 |
| ||||||||||||||||||||||||||||||||||||||||||||||||||||||||||||
Hadrosauridae |
古生态学
疑冠龙来自瓦韦普组上部层位,地质年代为坎潘阶早期。[1][3]岩层主要由砂岩、泥岩组成。曾经是河流蜿蜒的潮间带环境。相较于下部层位,上部层位受到海洋(西部内陆海道)侵蚀作用的影响更为显著,产生了一个富含咸水的河口环境。虽然气候普遍潮湿,仍有季节性的干旱。[6]
当地发现许多生物的遗骸,提供了关于疑冠龙生活场景的想像。鱼类包含丰富的鲟形目、雀鳝科、弓鳍鱼科的Melvius。乌龟也很繁盛,包含已灭绝的Baenidae,例如Arvinachelys、Denazinemys、Neurankylus,Nanhsiungchelyidae的Basilemys等。中鳄亚目也有记录,虽然较为罕见。暴龙科的碎片化石也在此地出土,血王龙来自瓦韦普组中部层位,可能会与疑冠龙共存过。角龙科的弯剑角龙则一样来自上部层位。[4]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