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发现号航天飞机

美國太空穿梭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發現號太空梭
Remove ads

发现号航天飞机(STS Discovery OV-103)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KSC)旗下,第三架实际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它与亚特兰蒂斯号是姊妹机,属于NASA第二批制造的航天飞机。由于发现号与亚特兰蒂斯号制造的过程中也同时生产了一批备用零件,稍后NASA决定利用这些多余的零件,进而组装成美国航天飞机计划中最后一架航天飞机——奋进号。 首次飞行是在1984年8月30日,负责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与作为国际空间站计划的支援。于2011年3月9日执行完STS-133任务后退役。

事实速览 发现号, 编号 ...
Thumb
发现号在1994年9月9日执行STS-64任务时的升空画面
Thumb
发现号在2005年7月26日执行STS-114任务时的升空画面

发现号是航天飞机计划中现存的四架航天飞机之一,于史蒂芬·F·乌德瓦-海兹中心(Steven F. Udvar-Házy Center,国家航空与太空博物馆位于杜勒斯机场的分馆)代替迁至无畏号海、空暨太空博物馆企业号展出。[1]

Remove ads

命名

发现号的命名,源自于一艘18世纪时的英国探险船——伴随著名的詹姆斯·库克船长远征南太平洋发现号(HMS Discovery)。在库克船长的探险中,完成了包括发现夏威夷群岛新西兰乃至于确认澳洲大陆存在等的功绩,而同行中的另外一艘探险船奋进号(HMBarque Endeavour)也成为NASA另一架航天飞机奋进号的命名由来。除此之外,库克船长也曾搭乘发现号探索南阿拉斯加与西北加拿大之间的海岸线,虽然当时正值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与美国是交战国,但由于发现号在从事的是非常重要的科学任务,本杰明·富兰克林甚至特别下达美军不准对该船发动攻击的指令。

其它使用发现号之名的著名船只,还有亨利·哈德逊(Henry Hudson,今加拿大哈德逊湾的命名由来)在1610年到1611年间,在寻找“西北水道”(Northwest Passage,也就是理论中在北美洲北方一条能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水道,但事后证实它并不存在)时所搭乘的探险船。英国皇家地理学会(British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曾拥有一艘同样叫做发现号的船只,是一艘以捕鲸船的基本结构为基础,改装后用在1875年北极极点探索时的探险船。该协会后来(1901年)又造了另外一艘发现号,在1904年时进行了南极大陆的探索活动。总之,“发现号”这名字在人类的地理探索史上拥有极重要的地位,这点也被继续在太空探索的活动中延续了下去。

Remove ads

建造

Thumb
发现号航天飞机前往发射台途中的照片(2004年)
Thumb
在ST-121任务中,正飞近国际空间站准备进行连结的发现号。货舱中可以见到该任务中发现号负责有效载荷的里奥纳多多功能后勤舱

发现号的建造与在它之前的MPTA-098、STA-099(后来的挑战者号)、OV-101(后来放弃改装的企业号)与OV-102(哥伦比亚号)不一样,它属于NASA建造的航天飞机之中第二期的产品。因此,发现号在设计组装的过程中撷取了许多来自企业号、哥伦比亚号与挑战者号的实际测试与飞行数据加上经验,设计上较为成熟。出厂时其重量较哥伦比亚号轻盈了6,870磅(约3,120公斤),空重151,419磅(68,744公斤),装上三具主发动机后总重171,000磅(77,634公斤)。与挑战者号一样,发现号的有效载荷舱曾经过局部的修改,以便能载运与发射使用低温推进燃料的半人马座上面级火箭,但此计划因为风险过高而被中止,实际上发现号从未实际施放发射过该型火箭。

以下为发现号航天飞机的简单建造历程:[2]

  • 1979年1月29日 - 建造合约签署
  • 1979年8月27日 - 开始建造客舱模块
  • 1980年6月20日 - 开始建造机身下部
  • 1980年11月10日 - 开始后段机身的结构组装
  • 1980年12月8日 - 开始后段机身的初步系统装配
  • 1981年3月2日 - 开始有效载荷舱舱门的制造与组装
  • 1981年10月19日 - 开始机身副翼的细部制造与组装
  • 1981年10月26日 - 开始在加州多尼(Downey, CA)进行客舱的初步系统装配
  • 1982年1月4日 - 开始机身前段上半部的初步系统装配
  • 1982年3月16日 - 中段机身在加州棕榈谷(Palmdale, CA)就位
  • 1982年8月30日 - 升降副翼(Elevons)在棕榈谷就位
  • 1982年4月30日 - 机翼自格鲁门(Grumman)公司送抵棕榈谷
  • 1982年4月30日 - 前段机身下半部在棕榈谷就位
  • 1982年7月16日 - 前段机身上半部在棕榈谷就位
  • 1982年8月5日 - 垂直尾翼在棕榈谷就位
  • 1982年9月3日 - 开始最后组装
  • 1982年10月15日 - 机身副翼在棕榈谷就位
  • 1983年1月11日 - 后段机身在棕榈谷就位
  • 1983年2月25日 - 完成最后组装
  • 1983年2月28日 - 开始初步次系统测试与启动动力
  • 1983年5月13日 - 完成初步次系统测试
  • 1983年7月26日 - 完成次系统测试
  • 1983年8月12日 - 完成最后签收
  • 1983年10月16日 - 自棕榈谷完工出厂
  • 1983年11月5日 - 以陆上运输的方式由棕榈谷送抵爱德华兹空军基地(Edwards, CA)
  • 1983年11月9日 - 空运至肯尼迪航天中心
  • 1984年6月2日 - 飞行准备点火测试
  • 1984年8月30日 - 首度飞行(STS-41-D任务)
Remove ads

历次任务

重要的飞行任务:

更多信息 日期, 任务代号 ...

航天飞机运输机(SCA)背负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2012年4月17日清晨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启程,完成其最后1千公里航程,并在飞越盘旋华盛顿特区上空之后,于杜勒斯国际机场降落,并转送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永久安放。至于另外两个会收藏展示退役航天飞机的城市(企业号将转存至纽约市,而奋进号则将存放于洛杉矶)也将会有类似的展示庆祝活动。[4][5]

Remove ads

历次任务的标志

Thumb
发现号的历次贡献
Remove ads

图库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发现号航天飞机第一个任务STS-41-D的发射。 STS-121任务在2006年7月4日发射 - 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航天飞机在独立日的发射。 于2009年3月11日的晚上STS-119 发现号航天飞机坐在改装的波音747上着陆. 发现号航天飞机首次飞行STS-41-D任务之后降落。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Discovery performing the Rendezvous pitch maneuver prior to dock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发现号航天飞机着陆后不久。 改装的波音747运载的发现号航天飞机。 STS-124 comes to a close as Discovery lands at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Discovery's final touchdown on Kennedy Space Center's runway, concluding the STS-133 mission and Discovery's career as an operating Orbiter Shuttle.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