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腹游蛇
爬行动物的亚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腹游蛇(学名:Trimerodytes percarinatus suriki)为华游蛇在台湾的特有亚种,栖息于台湾中低海拔水域,首次发现于台湾南部的玛卡札亚札亚社(今屏东县玛家乡玛家部落),由动物学家牧茂市郎于1931年命名。亚种名“suriki”是这种蛇在玛家的排湾语称呼,中文名则源自牧茂取的和名“白腹水蛇”(日语:シロハラミズヘビ shirohara-mizuhebi),指其灰白色的腹部[1]。
Remove ads
描述
白腹游蛇是一种中型的蛇类,最大全长可达1米,在外型上与赤腹游蛇相似,但是头部比赤腹游蛇尖细。体背呈棕黑色,有不明显黑色交错横纹或横带,略呈菱斑排列。幼蛇或刚蜕皮个体体色较淡,横纹较为明显;腹部灰白色,有黑褐色斑纹交错排列或相连成一条横带。鳞片粗糙,具明显棱脊。于夏季产卵,每窝可产卵4到25枚,有护卵的行为,出生仔蛇约17公分。[2][3]
分布
白腹游蛇广泛分布于台湾全岛1500米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区干净溪流之水域。[2]在台湾数量普遍,但却是重要的溪流环境指标。[4]
习性
只分布在清澈、水流不太湍急的溪流、河川,在台湾北部一些菰田也有分布的迹象。游泳速度快,可在水中潜水,常会潜在水中探头出水面呼吸。这种蛇类并没有毒性,不会随意的咬人。白腹游蛇主要是以河川的鱼类作为主要的食物,偶尔也会吃虾子、蝌蚪、蛙类。[5][2][3]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