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盂兰节

中國佛教的一個節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盂蘭節
Remove ads

盂兰节,或称盂兰盆节[注 1],是佛教为期三个月结夏安居的最后一日(农历七月十五),所以又称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于是日供养僧团,以此功德回向逝世先人、累世父母,助其解脱苦痛,是为盂兰盆会

Thumb
北京广化寺的盂兰盆节法会
Thumb
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庙盂兰盆节法会
Thumb
香港铜锣湾的盂兰文化节

佛陀时代,印度婆罗门就会为逝去的亡者举办供养会(巴利语:Saddha,梵语:Śrāddha英语Śrāddha[4],而在各地的佛教传统中,也出现了施食饿鬼、救度先亡的仪式[5][6][7][8]

盂兰节正日有二说︰一为农历七月十五日,二为七月十四日。在广东香港澳门乃至华南地区的一些人以七月十四日为正日;而由于盂兰节与道教的中元节同属“鬼节”,故七月十五为正日之说并行。

盂兰节为汉传佛教的重要节日,僧侣于这天集会,无分彼此,可互相提出意见和看法,从而作自我改善。因此,佛家又称为“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传统上认为“盂兰”的意思为“救倒悬”(巴利语:olambana,梵语:avalambana=>*ullambana[注 1]),指解救正在受苦的饿鬼[9]

Remove ads

烧街衣

香港澳门常见的活动是烧街衣,以博爱众灵,最好在华夏历七月初一至十四日,日间也可以烧街衣。[10]

盂兰节典故

佛欢喜日

依照旧时佛教的制度,僧侣每逢雨季时,会集合在一起修行,称为结夏安居南传佛教此节日开始于佛历中的第11次满月后,大约相当于阳历的十月,称为供僧衣节。由于中国的气候与印度不同,汉传佛教的结夏安居就改为农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经过三个月的修行精进后,僧侣向佛陀报告修行成果,佛陀为此感到欢喜和欣慰,所以七月十五日这天称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11]汉传佛教在这天以盂兰盆会供养三宝,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功德回向累世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传扬孝亲之德。[11][12][13]

目连救母

《盂兰经》称目犍连得道后,想报父母养育之恩,以神通力见亡母生饿鬼道中,感到悲伤的目犍连用钵盛饭,为母供食。然而,饭未入口,就化为火炭,目犍连向释迦牟尼佛陈说此事。佛说光凭一人之力无法解救,须仰赖供养众僧功德的威神之力乃得解脱,要目犍连于七月十五日(佛教结夏安居最后一日),备好𪎊饭、五果、瓫罐、香油、灯烛、床榻、卧具,供养众僧。当此之日,众佛教圣者,皆示现僧人之身,一同受钵,自恣忏悔,具清净戒。供养此等之众,则其过世先祖、亲属,得出三恶道,应时解脱,衣食自然。最后,目犍连之母于是日得脱饿鬼之苦。经文最后说一切大众皆可依照此法供养僧团,救度先亡。

南传佛教巴利圣典《饿鬼事》中,也出现了同样主题的情节,但主角是舍利弗。另外,《撰集百缘经》载〈优多罗母堕饿鬼缘〉也是类似的故事,而主角为优多罗比丘。《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是以目犍连为主角,但要救度的亡母生于摩利支世界(marīcika lokadhātu)[1]。《地藏菩萨本愿经》也以相似情节为引,但将饿鬼道换为地狱道,称地藏菩萨前世为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其母亲。

Remove ads

佛家盂兰盆法会

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14]

佛陀时代,印度婆罗门就会为逝去的亡者举办供养会(巴利语:Saddha,梵语:Śrāddha英语Śrāddha[4]。而在中国,《盂兰盆经》传入后,由于强调借由供养僧团,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儒家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得到中国历代帝王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15][16],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17]

日期

Remove ads

参看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