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监国摄政王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监国摄政王府
Remove ads

监国摄政王府[1]位于今北京市中南海中海西北部,是1908年12月、清廷据《摄政王礼节总目》宣布[2],为新继位皇帝溥仪的生父、监国摄政王载沣所修建的王府宣统元年正月二十六日[3]:48(1909年2月16日)正式动工。至1912年2月,溥仪退位,仍未完工[1]

Thumb
北京中南海平面图,监国摄政王府位于中海西北部

1918年,徐世昌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曾改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府[3]:48

背景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醇亲王载沣的哥哥光绪帝逝世,其子溥仪继承皇位[4]。载沣成为监国摄政王。载沣居所、溥仪出生地的醇亲王府亦因此成为“潜龙邸”。清朝制度,各级王府本属皇产,统归内务府管理。而按清朝惯例[1],成为“潜龙邸”的王府日后或升为宫殿,或空闲,或改为庙宇。清廷亦会赐给载沣新的王府居住。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四(1908年11月27日),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上奏,监国摄政王礼节相关,提出四条意见。最后一条“监国摄政王居处”。以顺治时摄政王多尔衮的例子,认为“国事朝旨。岂可于私邸行之”。“应请择视事偏殿近处。为监国摄政王居处之所。俟皇上亲政时。仍出居邸第。”上谕指,“国家现遭大事。尚未逾十五日。照例不应奏事。乃该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于本日遽行呈递封奏。殊属不合。著传旨申饬。寻奉旨。著内阁各部院衙门并案会议具奏。”[5]

同年十一月初九(1908年12月2日),溥仪太和殿即位。同月二十日(12月13日),内阁等衙门会奏《监国摄政王礼节总目》,诏宣布之[4]。《摄政王礼节总目》共十六条。第十五条“邸第。拟请于中海迤西集灵囿地方。建监国摄政王府第。另于东华门内三所。为监国摄政王随时起居休息之所[2]”。

清廷拟定的“中海迤西集灵囿地方[2]”是位于中南海西北角、中海西岸的一块土地。此前,慈禧太后曾打算在此地修建新园林“集灵囿”,但一直没有开工[1]

Remove ads

修建

宣统元年正月二十六日[3]:48(1909年2月16日),清廷正式动工兴建监国摄政王府。与其它清宫建筑类似,摄政王府由样式雷雷献彩主持修建[6]

王府工程估算耗银206万两[3]:48,规制与后海醇亲王府基本相同。建筑可分为中路、东路、西一路、西二路和西花园[1]。中路王府正殿,分别是宫门、御道、银安殿、思廉堂、后照楼等;东跨院;中路以西分为大圆宝镜院、十洲尘静院、西花园等三个院;南部马圈和值班房。王府共计殿宇、房屋等314座、1546间。虽然日后被发现建筑质量恶劣,但当时王府装修奢华。仅电灯一项,就安装587架,而辛亥革命前的北京城中电灯数不足三万盏[3]:48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局势动荡。载沣被迫辞去监国摄政王之位。王府交由内务府奉宸苑继续修建[3]:48。但至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灭亡。摄政王府尚未完工[1]。王府建筑工程在扣除折旧有房屋折料费及奉旨核减工料银外,实际耗银187万两[3]:48

Remove ads

使用

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摄政王府成为中华民国国务院办公地。1918年,徐世昌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改为总统府。1924年,段祺瑞执政府时,成为陆军部海军部办公地。1930年代、1940年代为北平市政府驻地[3]:48

现状

1949年后,摄政王府原址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区。1970年代末,相关单位曾对原有建筑落架大修,但发现建筑品质低劣,地基松散,柱间裂缝用碎砖填充,只得拆除[3]:48[1]

现仅存中路的王府正门、正殿(或称上殿[3]:48),王府正门和正殿作为会议室。另一处三卷殿曾是周恩来主持国务会议的会议厅,现保持原貌[3]:48。以及西花园内的一座建筑——周恩来总理居住过的西花厅[1]。此外,十洲尘静院保留附近平房及光绪年间修复的假山,假山北面为太湖石,南面为云片石,被认为是修复时拼接的[3]:48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