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井书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井书院map
Remove ads

24°48′52″N 118°46′15″E

事实速览 石井书院,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

石井书院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前身为鳌头精舍,系修造安平桥黄护响应安海镇官朱松所倡,带头捐募所建,曾与泉山书院小山书院欧阳书院并称泉州“四大书院”[1]。有安海八景“石井书香”[2]之称。

修建历史

石井书院最早原名鳌头精舍,地址位于安海镇鳌头镜,

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常衮任福建观察使,建私塾教育自家子弟名为“鳌头社”[3]。太平兴国时期泉州府学兴起,安海兴建学社,沿用“鳌头社”之名起名“鳌头精舍”。

宋绍兴年间,是时任安海首任镇官朱松,为教导民众,开启民智。发起了兴学的倡议,黄护等乡士纷纷响应捐募,扩建鳌头精舍。朱松之子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也曾到此讲学。公元1165年朱熹的学生为纪念朱松、朱熹二人在精舍旁另辟“二朱先生祠”名为朱祠[3]

宋嘉定四年,镇官游绛应安海镇乡贤的请求,向当时的泉州郡守邹应龙申请建造书院。邹应龙应安海乡贤之请求并拨公帑四十万用于修建书院,同时下令泉州漕司,泉州市舶司捐助,并派朱在(朱熹第三子)主持建院工作,在“鳌头精舍”的基础上进行扩建。隔年(公元1212年)书院落成,与朱祠合二为一。因安海宋朝年间曾设立津卡名为“石井津”故书院名称为“石井书院”。又因书院中祭祀“二朱”故安海镇人称之为朱祠

明弘治十年重修,明成化十二年重修,清顺治因迁界被毁,清康熙年间在原址上重修,清乾隆年间扩建,清光绪年间重修。公元2008年晋江市政府重新修缮[4]

Remove ads

建筑格局

Thumb
鳌头书院重修记

石井书院最早是按州郡学府的规格修建的[2],中间为以大成殿为主轴,后殿为尊德堂,大成殿祭祀孔子以及朱松、朱熹两父子,轴线两侧建有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个书斋,并有院内有杏坛、乐轩(放置编钟)、庑舍,院前建有碑坊(毁于公元1575年前后)。由于书院经历百年风雨,残破不堪,在加上清末西学东渐,只保留的原本的祠堂部分,学院部分被弃置。公元2008年晋江市政府进行修缮重修并恢复到原来三进院落的规格。

影响

被誉为“闽学开宗”书院曾聘请过许多著名理学大儒为山长:如宋代顾长卿余谦一;元代杨相孙陈玄;明代的陈惟白刘绍祖;清代陈檗仁对书院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升[5]

书院也教育或影响过许多人,例如王慎中黄汝良庄概郑成功黄虞稷,也因为石井书院的设立,安海自宋绍兴年间到清末举人及第达数百人[6]

书院内还创办过一所新式学堂——晋江安海养正小学,它也是本省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7]

相关条目

注解出处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