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碇佛甲草
臺灣特有的景天科佛甲草屬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石碇佛甲草(学名:Sedum sekiteiense Yamam.[2])为台湾特有的景天科佛甲草属植物,也是少数以石碇命名的野生植物。最早由山本由松于1934年发表在《续台湾植物图谱》,之后其分类地位虽堪称稳定,囿于数量稀少、分布局限,且生育地多位于不易观察的险崖峭壁,对其生态习性依然所知有限。《2017年台湾维管植物红皮书名录》将其受胁等级评定为“易危 (Vulnerable, VU)”。
Remove ads
形态与物候
肉质草本,具须根系[3]。全株光滑,植株下部匍匐,上部斜倚或近直立,株高约6至12公分[3][4]。叶匙形或略呈菱形、全缘,先端微突或具短突,互生,长约10至25毫米,宽约4至6毫米[3][4]。花序系以聚伞花序为基本单位的似蝎尾状聚伞花序,花无柄且排列紧密,花与花间距仅约5毫米左右[3][4]。花萼绿色,五枚萼片一般不等大,长约2.8至4毫米,宽约0.9毫米,匙形,基部离生、有距,果熟时保持水平开展[3][4]。花冠鲜黄色,花瓣五枚,呈长椭圆状披针形[3][4]。雄蕊内、外两轮共十枚,外轮生于瓣间,花丝基部与相邻花瓣基部相愈合;内轮对生于花瓣,花丝基部与花瓣中央基部相愈合[3][4]。雌蕊由五枚心皮构成,大抵离生,仅基部多少愈合。每朵花一般会结出5枚蓇葖果,于枝顶排列如星芒状[3][4]。
本种为多年生草本,盛花期约落在4至5月[5],主茎于开花结果后一般会凋萎,随后从植株基部或匍匐茎之茎节处萌发新枝[3]。新枝可能因遭逢秋冬季停止生长,而被误判为不孕枝,停止生长的新枝于来年才会持续生长,并于较强壮的分枝上开花[3]。
分布
台湾特有,与疏花佛甲草(学名:S. uniflorum Hook. & Arn.)、大叶火焰草(学名:S. drymarioides Hance)、太鲁阁佛甲草(学名:S. tarokoense H.W.Lin & J.C.Wang)同为狭隘分布本岛低海拔地区的本属植物[3]。分布范围北起大屯山,经平溪、石碇山区至宜兰一带,生育地多位于棱线附近较潮湿且半遮阴的陡峭岩壁[3][4]。族群个体数一般仅数十株[3],《2017年台湾维管植物红皮书名录》根据族群数量极少且成熟个体数可能不足1000株等标准,评定其受胁等级为“易危 (Vulnerable, VU)”[6]。
分类
本种最初由山本由松于1926年引证早田文藏等人于1899年至1916年采自北台湾的标本,于《续台湾植物图谱》发表新种,使用学名Sedum sekiteiense Yamamoto[3]。自发表至今,该分类极少受到挑战,仅杨再义曾于1982年将其并入星果佛甲草(学名:S. actinocarpum Yamam.),但未说明合并理由[3],故未被广泛接受。汤惟新于1987年订正台湾佛甲草属分类时,将石碇佛甲草重新独立为种;林鸿文于2000年重新处理本属植物分类时,亦强调本种与星果佛甲草不论生育环境、植株或萼片形态均存在明显差异,不宜合并为同种[3]。
保育
目前[何时?]石碇佛甲草已成为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业试验所“国家植物园方舟计划”的保种对象,因其多肉植物的特性,被认为具发展成原生植物盆栽的潜力,并运用于推广在地保育与环境教育[5]。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