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磔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磔狗(拼音:zhé gǒu),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祭祀或巫术仪式,指将狗的身体分裂肢解,悬挂于城门或道路上,用以祭祀、禳灾或驱邪。此习俗的原始记忆与先民对抗瘟疫的经验密切相关。其源头可追溯至商代,在先秦时期已相当普遍,至时期依然存在,其背后蕴含着古人对于自然、疫病和鬼神的独特观念。

历史记载

殷商源头

”的本义是分裂、肢解牲畜以作祭祀。[1]周礼·春官宗伯》中提到“以疈辜祭四方百物”,东汉学者郑玄注曰:“疈,疈牲胸也。疈而磔之,谓磔攘及蜡祭。”[2]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殷商时期已有用狗献祭以止风、祛疾的习俗。卜辞中可见向“帝史风”(上帝的使者风神)献祭二犬、九犬的记录[3],也有为“宁疾”(平息疾病)而祭祀九犬的卜问[4]。这表明在商代人的观念中,风、四方、疾病与鬼神之间已建立起联系,而献祭犬牲是祈求神灵庇佑、止风祛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周秦汉的发展

此习俗最早的明确传世文献记载见于《史记·秦本纪》,其中提到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时,“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以“御蛊”。[5] 这一记录说明至少在春秋时期,国家已将磔狗作为正式的祭祀活动,用于防治“蛊灾”(被认为是酷暑引发的疫病)。

汉代,此俗依然盛行,并被赋予了更系统的阴阳五行解释。东汉学者应劭在其著作《风俗通义》中专门设有“杀狗磔邑四门”一条,详细解释了这一仪式的理论依据。[6] 此外,《礼记·月令》中记载的“九门磔攘”仪式,也与磔狗有关,是古代重要的季节性驱邪活动。[7]

晋代学者郭璞在为《尔雅·释天》作注时也提到:“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8] 这表明磔狗止风的习俗在当时民间依然流传。

目的与信仰

磔狗仪式的目的主要可分为禳灾与逐疫辟邪两大类。

禳灾避祸

古人认为通过磔狗可以抵御自然灾害和疫病。[9]

  • 止风:古人相信风神与狗有关,因此在道路中央磔狗被认为可以镇住风神,平息风灾。
  • 御蛊:所谓“蛊”或“蛊灾”,指的是三伏天酷暑所产生的“热毒恶气”或疫病。唐代张守节在为《史记》作注时解释,狗属于“阳畜”,在城门处张磔阳性的狗,可以用其阳气禳除暑热的毒气。

逐疫辟邪

在古人观念中,瘟疫的发生与“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有关,这种反常气候会产生“鬼厉之气”,导致疫病流行。[10] 磔狗与仪共同构成了一套应对瘟疫的巫术。傩仪的目的在于“驱逐”宅内的疫鬼,而磔狗则是在城门等关键位置设下防线,以“封锁”和“抑止”鬼魅疫气的再次侵入。郑玄注《礼记·月令》时便指出,在季冬举行大傩,“又磔牲以攘于四方之神,所以毕止其灾也”,明确了其“毕”与“止”的双重防御功能。[11]

仪式逻辑与象征

古人之所以选择狗作为仪式核心,源于对其多种特性的联想,认为这些特性足以对抗凶猛迅捷的瘟疫。

守卫与防御

狗最核心的特性是守卫与警戒。古人认为,门户不仅是人世的出入口,也是鬼神进出的通道,如《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侯梦见厉鬼“坏大门及寝门而入”。[12] 因此,在门户处磔狗,意在设立一道屏障,以狗的守卫本能抵御鬼魅与疫气的入侵。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中,在主棺室通往礼宾厅的门洞处,就放置了一具“狗棺”,其目的正是希望以狗的守卫能力,防止墓主在另一个世界受到惊扰。[13]

通灵与辟邪

狗具有夜视能力,能在夜晚保持警觉。而夜晚在古人观念中是鬼魅活动最频繁的时刻,因此人们相信狗能看见人所不见的邪祟。这种通灵的特性,使狗成为人与幽冥世界的中介。睡虎地秦简《日书》中便有“神狗伪为鬼”的记载,描述了狗能化身为鬼作祟的情形,反映了狗在民间信仰中与鬼神世界的深刻联系。[14]

迅捷与凶猛

瘟疫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的特点,古人称之为“疾如风雨”。[15] 而狗以其奔跑迅捷、动作敏捷著称,古人希望借助其速度来对抗疫病的迅速蔓延。同时,狗也具备凶猛暴戾的攻击性,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竟“嗾夫獒焉”以攻击赵盾。[16] 面对如同鬼魅般凶恶的瘟疫,古人采用磔狗的方式,正是基于一种“以暴制暴”的厌胜巫术思维。

演变与式微

随着时代变迁,“磔狗”这种过于残忍的习俗逐渐被替代。例如,人们后来改用草编的狗,即“刍狗”,来代替活狗进行祭祀。这种刍狗外面穿上花衣,祭祀后便丢弃于路上,任车马践踏。[17]

至近代,磔狗的习俗在中国内地已基本绝迹。不过,在某些地区的传统信仰中仍可见其遗绪,例如台湾一些金纸店仍有出售竹条扎制、外面糊纸的“天狗”,供民众买回焚化以禳灾。[17]

参见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