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矶鹬

鹬科矶鹬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矶鹬
Remove ads

矶鹬学名Actitis hypoleucos),是鹬科的一种。是一种小型古北区涉禽。这种鸟与其美洲姊妹物种斑腹矶鹬A. macularia)一起组成了矶鹬属(Actitis)。它们是邻域性物种,在地理上相互替代;迷途的鸟类可能会与其他物种的繁殖个体一起定居并进行杂交。也有有关矶鹬与白腰草鹬杂交的报告,后者是与它们密切相关的鹬属(Tringa)中的基群物种。

事实速览 矶鹬, 保护状况 ...
Actitis hypoleucos
Thumb
Actitis hypoleucos
Actitis hypoleucos
Remove ads

分类学

矶鹬在1758年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在他的《自然系统》第十版正式描述,当时它的双名法名称为Tringa hypoleucos[2] 现在这个物种与斑腹矶鹬一起被归入由德国动物学家Johann Karl Wilhelm Illiger于1811年引入的矶鹬属(Actitis)中。[3][4] 属名Actitis来自古希腊语aktites,意为“海岸居民”,源自akte,意思是“海岸”。具体名称hypoleucos由古希腊语的hupo,意思是“下面”,与leukos,意思是“白色”,组合而成。[5] 此物种为单型物种,没有亚种被认可。[4]

描述

成年矶鹬身长约为18—20 cm(7.1—7.9英寸),翼展约为32—35 cm(13—14英寸)。它的上体呈灰褐色,下体为白色,腿和脚为短的深黄色,喙的基部较淡而尖端较暗。冬季羽毛时,它们的颜色更黯淡,翅膀上的条纹也更明显,尽管这些条纹仅在近距离时才能看清。幼鸟的上体有更多条纹,且翅膀羽毛的边缘为淡黄色。[6]

这种鸟类与略大一些的斑腹矶鹬A. macularia)在非繁殖季节的羽毛非常相似。但它较暗的腿和脚以及更清晰的翅膀图案(在飞行中可见)是区分的特征,当然它们很少在同一地点出现。[6]

分布与迁徙

矶鹬在大部分温带亚热带的欧洲和亚洲地区繁殖,并在冬季迁徙至非洲、南亚和澳大利亚。它们的迁徙路线东边经过密克罗尼西亚帕劳,数百只鸟可能会在此地停留。它们会在4月的最后一周到5月的第一周离开帕劳地区,前往繁殖地。[6][7]

行为与生态

矶鹬通常单独活动,偶尔成小群,但有时在迁徙季节[8]或繁殖季节的栖地会形成较大的群体。它们很少加入多物种混合的群体。[8] 此物种具有独特的刚硬翅膀飞行方式,通常低飞于水面上。

Thumb
越冬鸟以“matakakoni”方式觅食, 普里

栖地

栖息地从沿海滩涂和沙洲至海拔1500米的山地稻田及溪流、河流两岸。

繁殖

矶鹬在靠近淡水的地面上筑巢。当受到威胁时,幼鸟可能会紧贴在父母的身体上,随之飞离至安全地点。[6][9]

觅食

矶鹬在地面或浅水中用视觉觅食,拾取小型食物如昆虫甲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它甚至可能在飞行中捕捉昆虫。

叫声

叫声-细而高的管笛音twee-wee-wee-wee。

保护

矶鹬分布广泛且数量普遍,因此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物种,但在澳大利亚的某些州被视为易危物种。[1] 矶鹬是非欧亚迁移性水鸟协定(AEWA)适用的物种之一。[10]

与人类的关系

巴布亚新几内亚努库玛努群岛的努库玛努语中,这种鸟类通常被称为tiritavoi。另一个努库玛努语名称为matakakoni,但这个名称在有儿童和妇女在场时被认为有些禁忌而不使用。原因是matakakoni的意思是“走几步就交配的鸟”,这是因为矶鹬属(Actitis)这种鸟在觅食时特有的尾部摇摆和头部前后推进的动作。[6][11]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